筝鸣时评丨烟火里的非遗传承
··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边永捷
文化“两创”不能脱离时代变迁,必须付诸实践,才能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融入群众生活,常演常新,方能生生不息,焕发持久生命力。近年来,潍坊市通过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非遗”不仅“活”了起来,更生长出新“枝芽”。
非遗融入节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春节期间,潍坊市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纳入监测直报的20家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291.09万人次,同比增长12.76%;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5.40%。其中,十笏园文化街区推出了财神送福、“板桥审案”、国风演艺、汉服花灯巡游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体验。元宵节期间,潍坊昌邑市举办了多彩非遗贺新春活动,同文堂毛笔、柳疃丝绸、昌邑剪纸等20余个非遗和手造项目在现场展示展销,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和购买。非遗技艺不再是橱窗里的“老古董”,而是放在家里欣赏的摆件、放在手中把玩的精品、放在百姓生活中寓教于乐的工具。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式,让非遗贴上时代的印记,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活文化”。
透过人们为文化“买单”产生的扎实数据,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世代生长于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我们与脚下大地密不可分,伴随我们愈加充盈的文化自信,这条纽带也更加强大,使我们立于当代,却能透过时光、触碰千年。
非遗活态传承:从仪式到情感的延续
峡山区“玉皇演驾”活动用震天的锣鼓敲响了乙巳蛇年的春天,几百人的队伍手持彩旗、罗伞,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传统礼仪程式和仪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活动可溯源至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皇大帝在峡山的传说”,在民间传承人的自发组织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展现出独特的新颖活力和生机。寿光市的祭海大典和龙灯表演也在元宵节期间精彩上演,正月十六晚上,明月高悬,清辉照亮大地,也照亮了夜幕下起舞的龙灯。锣鼓声远远传来,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传递于万家灯火之间。
烟花秀和祈福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节庆演出是一幅铺纸于当代、采墨于历史的绚丽画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从中国传统故事提炼精彩中国故事的作品需求。非遗技艺更是在节庆中焕发出璀璨新生,映照出优秀传统文化百年发展的辉煌脉络,让人们懂得在敬畏天地、珍惜当下和平宁静生活的同时,还需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非遗走进生活:从村庄到校园的普及
非遗的传承不仅限于重要节日,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潍坊市通过“一村一戏”等文艺惠民演出,让京剧从出将入相的戏台走入文体广场、敬老食堂,唱出高楼庙宇间,唱进大家心坎里,唱来一片喝彩声,唱出以文化人的新气象。与此同时,非遗的“风”也吹进了校园,风筝、年画、戏曲、剪纸、扎染等传统非遗技艺,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手艺人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匠心独具的雕琢,更需要扎根新生活汲取新生力量,需要在新时代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娱生活的沃土之中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非遗的未来:从传承到创新的思考
非遗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应“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需要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千年前,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天,我们的答案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艺术可以穿梭时空,正是凭借口口相传的传承和无私分享的传播。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技艺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在文化“两创”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有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走进百姓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唯此,非遗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永远翻滚出生生不息的浪花,永远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