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区田和街道:文化“活水”滋养文化社区幸福生活

··

  在社区阅览室感受文字之美、阅读之乐;在舞蹈室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在活动中心体验非遗、参与公益课堂……这是田和街道持续推进文化社区与文化书院建设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今年以来,田和街道紧紧围绕“六提六新”工作体系,持续推进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工作,从整合文化阵地、培育文艺队伍、创新文化活动入手,探索打造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开放式社区文化书院,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建“活”阵地 延伸文化场景“到身边”

  把文化阵地从“推给群众”变成“群众想要”,再变成“群众创造”,让文化阵地发展方向由群众定义。田和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不断拓宽文化阵地边界,激发文化空间潜能,高标准打造文化活动场所,夯实基层治理基石。目前辖区内共有体育公园2处、城市书房2处,基层图书服务点3处,街道社会工作站1处,文明实践所(站)25个,以上32处公益文化阵地免费向居民开放,实现文化活动场所的“零门槛”。

  为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基层公共文化的阵地,让群众愿意来、来了满意,街道以社区文化书院为载体,以促进邻里和谐、提升社区治理为目标,坚持把活动办到家门口,把活动阵地建在家门口。街道融合辖区内11家社会机构、23个业主活动室、4处广场公园等活动场所,通过“场地换服务”“综合设置、错时使用”“长廊宣讲”等多种机制,增加基层公共文化、健身阵地,丰富使用功能。

  “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居民的要求,将我们的社区活动室进行综合设置、错时使用。比如白天是‘练舞空间’、下午是‘社区少年宫’、晚上是‘青年夜校’、周末是‘家庭乐园’。”东河北文化社区(书院)负责人宋菲菲说道。

  育“强”队伍 置顶文化活动“朋友圈”

  如何保障文化社区建设后劲足、可持续?培育社区文化队伍是关键。街道深入挖掘培育基层文体骨干,实施“将居民培养成文体爱好者与志愿者、将文体爱好者志愿者培养成文体骨干”的“双培养”工程,培养文化带头人,按居民特长划分队伍组别,培育成立了书画、京剧、合唱、舞蹈、瑜伽、健美操、摄影等24支特色文艺志愿服务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越来越多的居民在社区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让专业人才有平台、热心居民有舞台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以文化人、以雅正行、以德润心的社区新风尚已悄然成风。

  面对老龄化社会需求,街道创新“银龄关爱”服务体系,推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系列志愿活动,此外,还成立了“银龄智库”,鼓励退休教师、工匠等发挥余热,参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实现“老有所为”的价值追求。

  做“优”服务 赋能文化发展“新路径”

  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态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在文化社区(书院)的实践探索中,创新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街道以“文化+、书院+”的创新模式,巧妙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推出了非遗传承、艺术创作、心理健康等多元化课程,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便民利民双向奔赴。

  洪智文化社区(书屋)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整合周边教育和服务资源,通过引进第三方机构,采取“公益+低偿化”的模式,开设寒假公益课堂,课程“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在寓教于乐中解决辖区居民假期“带娃难”的问题,为孩子们提供更专业化、品质化的社区服务。

  如今的田和文化社区,这里正以文化为纽带,绘就着一幅“推窗见景、出门入园、转角遇艺”的社区治理新图景。街道充分发挥文化嵌入能力,持续培育与时俱进、深层生长的“邻里”文化,打造互生互长、共融共赴的治理生态,实现寓文于治、以文促治的正向循环。

  

责编:王景成
审签:郑云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