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衢·向未来|主导产业拔节起势 发展后劲更足——德州天衢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综述
··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崔浩 德州报道
6月27日,“新天衢·向未来”第二届全国知名媒体德州天衢新区行进式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天衢新区,看到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宽阔平整;一家家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正酣;一个个项目加快推进、落地见效……火热的生产场景、忙碌的建设场景,绘就了一幅天衢仲夏奋进图。
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个拔地而起的优质项目,为作为省级四大新区之一的天衢新区平添了活力与热度,也为其产业发展集聚了动力与势能。德州天衢新区围绕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大力培植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研发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
龙头带动 统筹布局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
连日来,和炎热的天气相映,天衢新区的食品企业也忙得热火朝天。在天衢新区德州扒鸡工业园生产车间,国内一流的自动化扒鸡生产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从扒鸡生产到包装等20余道工艺,几乎不需要人工操作。“我们引进了运用世界先进的真空预冷、气调包装技术,现代化扒鸡加工车间、肉类加工车间、冷库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气调保鲜技术让鲜扒鸡的保质期提高到七天,而且保持了鲜扒鸡原汁、原味特点。”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宸说,工业园年产扒鸡类产品可达八千吨,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8.4亿元。
走进天衢新区的皇家小虎华北“超级工厂”项目,记者经过换鞋室、更衣室换装、消洗、粘发、风淋等严格工序进入烤肠生产车间,工人正有序作业,烤肠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盒盒烤肠经过拆线、分装、封口即将运输到仓储供应链销往全国各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一期建成10万平方米,引进预制肉制品、冷冻烘焙制品、面制品、中式预制菜四大类生产线,日产240吨产品。”项目负责人星南介绍,2024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税收1000万以上,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2500万。
皇家小虎所在的德州食品科技产业园,是天衢新区围绕食品名市建设布局的专业园区,长期以来,天衢新区借助政策优势、原料优势和加工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入驻,并通过沿链而进、聚链成群,构建了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坚持把农业智慧化、数字化、标准化作为食品产业发力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目前,形成了以粮油加工、肉制品、调味品、功能食品、乳饮料、酒水饮料六大领域为支撑的全食品产业链发展体系,努力打造现代食品发展的天衢样板。
厚植沃土 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天衢新区将谋划项目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一个个含金、含新、含绿、含智项目相继落地。由山东恒芯电子有限公司投资、山东宇材实业有限公司运营的天衢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为目前德州市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已经与近20家企业完成签约入驻,“主要业态以加工贸易、进出口、跨境电商和直播电商为主,为相关企业提供办公展示、报关商检、金融服务、仓储物流、支付结算、海外营销、数据采集等一条龙服务。”天衢跨境电商产业园负责人闫心帅说,园区电商企业日均发货量达到3000件以上,2024年上半年通过跨境电商出口已超过一亿人民币。
今年4月,2024年德州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国内最大的高、低压胶管生产企业恒宇集团投资兴建的高端装备用动力胶管智造项目正式开工,达产后可年产超高压动力胶管800万标米,密封件10万套,实现超高压胶管高端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填补国内工程机械设备配件无国产的空白。
倾听拔节之音,感受澎湃动能。德州市年产5万吨的高端绿色环保食品包装智能制造项目现场也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项目一期主体已基本完工,预计8月初投产。”项目负责人毛长军介绍:“目前正在进行B、C两个车间的主体施工,整体进度至少提前了1个月。”从土地手续审批到拿施工许可证,从施工期间的原土回填到如今主体建设,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未曾“卡壳”,“德州天衢新区不仅有优惠政策,更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个个项目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德州天衢新区一直把优化营商软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作为硬实力:成立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推进专班,在全市率先推行手续交办、协调盯办、问题帮办制度,探索“链条式”服务模式;构建产业项目“五个一”审批服务机制,实现项目难题“一车办”,让投资者在德州天衢新区更安心舒心放心。
“产业集聚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依托产业园,通过招引项目、补强链条,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链、由链到面发展。”德州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霍丽敏说,眼下,从关键企业引进、关键产业链布局,到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园区的多点开花,这一思路正在德州天衢新区发挥效应,推动着产业项目数量、规模、投资、建设的“全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