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文字“悟英烈”,远赴千里寻英魂 威海荣成有位以笔为刀的“守陵人”

··

  大众网记者 王彬 宁晓洁 威海报道

  在静谧肃穆的荣成市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内,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博正奋笔疾书。最近,他耗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只为从《东北解放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摘录并核对近四百位威海籍烈士的姓名。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笔墨绘制的不仅是烈士们的事迹,更是在纸张上复苏革命火种,让烈士英魂在时间长河中永存。

  肩负责任 理清历史脉络

  自2015年踏入荣成市青山革命烈士陵园的那一刻起,刘博便深感要肩负起挖掘、整理烈士事迹的使命。身为军人后代、沐浴在浓厚的军旅文化中,有着十余年沉淀的文字功底,让他对深入研究英烈事迹、还原英烈故事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向往。“既然有这样的能力,我就应该肩负起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完善和丰富我们地方英烈的历史记录。”刘博如是说。

刘博展示整理的笔记内容

  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这些都是他多年来追寻历史脉络的见证,每当提起这些珍贵的收藏,他总能滔滔不绝。翻阅整理厚重的资料,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一点点拼凑、明晰,进行严谨的交叉考证,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考古”,其中的艰辛和心血只有他自己最为明了。近九年的时间,刘博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烈士事迹的深度研究,独自撰写了七部的威海革命烈士事迹史料书籍,从梳理胶东革命队伍变迁到汇总考证英烈事迹,总计上百万字。通过刘博的不懈努力和深入考证,荣成籍著名烈士的名单已由最初的20余人扩增至近80人。

  执著探寻 补全英烈生平

  刘博的烈士文化研究,不止传承爱国情怀,更是追寻历史真相的坚定之旅。他对细节的专注和对工作的热情体现在每一次的不期而遇——哪怕是出租车上偶听的一段历史碎片,都可能促使他跨越千里到东北寻访。他走遍一百五十余个村落,与烈士的后代亲属深入对话,挖掘那些零散的记忆,与兄弟陵园合作,从老一辈的口述中辨认出英烈的事迹。

  每位烈士的故事,虽仅几百字,却凝重如千金,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入手,过渡到他们的参军经历,描绘他们在重大战役中的英勇表现。“烈士家属可能只知道他们在家中的点滴,军队档案中也许只保留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我所追求的,是将这些碎片拼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那些静默的文字跃然纸上,化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魂。”刘博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他深知许多烈士的姓名和英雄事迹散布在广阔的历史文献中与人们的记忆里,如同被时光遗落的珍珠,需要有人去细心地搜寻、串联和打磨,从厚重的书页和口耳相传中提取信息,将英烈的成长经历和战斗历程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让闪光的英烈精神在我们心中继续生发力量。

  传扬事迹 续写英雄赞歌

  作为“红色基地掌门人”,刘博深感自己肩负着让烈士精神深入人心的使命。自2019年以来,他与团队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和军营,将烈士事迹的故事播撒到社会各个角落,他们的“五进”宣讲活动不仅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更在互动中观察听众反应,及时调整宣讲稿,已超过150场、直接影响上万人。刘博还利用融媒体传播烈士的故事,策划并主持了包括三部纪录片和“红印迹直播间”在内的系列传播项目,让英烈的事迹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又逢清明,刘博感慨良多:“尽管法定的烈士纪念日设在9月30日,但清明前后仍能迎来许多自发来祭拜的公众。”从社会群众的自发参与中,刘博看到了不朽的精神传承,这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认可和回应。

  时光荏苒,刘博自认从“爱英烈的人”成长为“悟英烈的人”,他满怀激情地说道:“尽管年岁增长,我这颗宣扬英烈精神的心永远年轻!”他的工作还在继续,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未来保留一份清晰、真实的历史记忆,让英烈得到他们应有的记忆和尊重,让烈士精神得以永存。

责编:姚潇雨
审签:郑云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