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大学生“水赛”泛滥,需多方合力“挤水”
··
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
据潮新闻等媒体报道,寒假临近,不少大学生收到各种各样的竞赛通知,其中不乏一些“水赛”的报名通知。所谓“水赛”,就是那些缺少专业资质或行业知名度的机构,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组织举办的竞赛。这种竞赛通常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有些“水赛”的获奖证书却能在部分高校起到加分效果,这就助长了大学生们参加“水赛”的积极性,与之对应,市面上的“水赛”也越来越多。
说实话,大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学科竞赛,本应是一场知识与实践的精彩碰撞。如果竞赛中掺杂的“水分”太多,甚至完全起不到同台竞技的作用,那么这样的竞赛不仅不能检验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反而很容易消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斗志,侵蚀学生们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耐心与诚信。更何况,大学生参加的“水赛”含金量虽然不高,但收费却不少。报名费、资料费、评审费、证书费等各种名目,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甚至上千元。这对尚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长远来看,如果任由这些“水赛”发展甚至泛滥,对学生、高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的学术生态都会造成严重危害。
不可否认,这些“水赛”从开始出现到如今呈现出不断增多的态势,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其中既有大学生们对竞赛获奖证书的过度追求,也有部分高校过于注重竞赛获奖数量却没能把好竞赛质量关,还有一些竞赛组织机构急功近利,一心只想赚快钱,把本应承载学术梦想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念成了“生意经”。再加上舆论场上时不时对大学生竞赛价值与“证书焦虑”的渲染,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大学生“水赛”现象愈发严重。
也正因如此,要把大学生竞赛拉回正轨,挤掉其中的“水分”,让赛场回归本真,就需要大学生、高校、教育监管部门、竞赛组织机构等各相关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比如高校不仅要优化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学生培养与评价体系,也需要提高对大学生竞赛的把关能力、强化对学生们的参赛指导。教育监管部门则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学科竞赛主办机构的审查力度,严格审查其办赛资质与流程、评审标准等,对那些以敛财为目的的不良机构进行严厉打击。当然,对大学生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正确看待学科竞赛与获奖证书的价值与意义,不跟风、不盲从。要相信,只有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挑战的竞赛,才能实现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打磨,才能让自己在参赛过程中获得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