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滨州精品 | 三代匠心传承滨州“好味道” 凌晨四点的马蹄烧饼唤起小城“烟火气”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卫 张鹏 段峰 滨州报道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味。冒着热气的包子、炸的金黄的油条、撒着葱花的豆腐脑……在滨州市惠民县鼓楼街上,早晨的“烟火气”似乎比城市更早一些,而最让人难忘的是凌晨四点就开始售卖的府佑里马蹄烧饼。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惠民县鼓楼街的府佑里马蹄烧饼铺,实地探访三代人传承的滨州“好味道”。

  一间陈旧的小屋,一套老式的炉具,几张桌椅……走进鼓楼街府佑里马蹄烧饼铺,仿佛“穿越”到了一段古老的记忆里。工人师傅分工合作,揉面、揉油、擀面、分面、上炉……一气呵成,站在一旁就像是在观看一场烧饼制作盛宴。一阵阵芝麻香、烤饼香在空气中飘荡,时不时扑鼻而来,特别诱人。放在嘴里咬一口,外酥里嫩、香气四溢,令人顿生满足感与幸福感。

  “马蹄烧饼至今有300年的历史了,以前做烧饼都是纯手工制作,就连面粉也需要用石磨去磨,现在还是继续采用老传统手法,只不过不用再推石磨了。如今年纪大了,我又把手艺交给了这些孩子们。”郝全荣老人是马蹄烧饼的第二代传承人,81岁高龄的她现已将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媳和女儿、女婿,自己则过起了幸福的老年生活。

  王清霞是郝全荣老人的女儿,也是马蹄烧饼的第三代传承人,每天凌晨四点,府佑里马蹄烧饼铺的鼓风机响起,王清霞一家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是从2008年开始做马蹄烧饼的,那年退休下岗后,因为有了空余时间,我开始跟母亲学习制作马蹄烧饼。”王清霞说,随着手艺的不断成熟,与家人一拍即合,开了这家名为“府佑里马蹄烧饼铺”的小店。

  马蹄烧饼看起来制作简单,但实际上是对传统技艺的考验。王清霞介绍,制作烧饼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面,和面的力度很重要,和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烧饼嚼起来更加劲道;面和好后,就到了下剂子的环节,剂子的大小要均匀,然后将酥油抹在剂子上,这非常考验师傅的熟练程度;接下来是包剂子,也是马蹄烧饼制作技艺中最具特色的工序,包剂子讲究“面包面”,将抹油的面卷包起,像包包子一样捏出褶,在案板上将褶转平至馒头状后再粘上芝麻,两个剂子合并,烧饼最初的形状就形成了;上炉烤是最关键的一步,火候一定要控制好,进炉后大约烤6分钟,等到表皮发黄,一个外酥里嫩的马蹄烧饼就做好了。

  凭借着传承了三代的烧饼手艺,府佑里马蹄烧饼铺成为了众人争相打卡之地。有的是小孩、有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甚至是远道而来的食客,为了给亲朋好友尝一下难得的美味,一要就是几十个。“我在这里买烧饼有5、6年了,他们家的烧饼是老字号,吃起来酥脆爽口,非常好吃!”顾客李富华告诉记者,来这里买烧饼的人特别多,有时排队需要排一个路口才能买得到。

  不到15㎡的店面,利润不高的烧饼,却让王清霞一家一年年坚持了下来。“烧饼本身就应该手工制作才有好味道,现在市面上也有许多用机器制作的烧饼,但味道大不如手工制作。马蹄烧饼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作为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马蹄烧饼,了解传统文化。”王清霞说。

  烧饼并不是一种稀奇的面食,难能可贵的是王清霞三代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在滨州,像王清霞这样的手工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坚持手工、坚持传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初心,也正是因为这群人才让滨州这座城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责编:张 爽
审签:卢志强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