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齐鲁麦田“新农景”,乡村振兴新动能

··

  海报观察员 徐坤杰

  古语讲,“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是“三夏”时节,夏收、夏种、夏管,于农人而言,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忙。

  日前,全国“三夏”生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强调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实现夏粮丰收对于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稳定物价、做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也召开会议,全力部署抓好“三夏”生产各项工作,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三夏”麦收正当时,麦田里麦穗颔首、麦浪起伏,所谓“中国农业看山东”,齐鲁大地上的农人们也迎来了好“丰”景,开启农忙模式。不仅如此,齐鲁麦田里还长出了“新农景”,这一个个“新农景”是山东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写照和缩影,是齐鲁大地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澎湃的新动能。

  “新农景”之一:民以食为天,“麦田事”成为最关注的事

  当前,“三夏”工作在全国各地已全面铺开,各项夏收保障工作正高效有序进行,媒体纷纷关注“三夏”麦收,农人的麦收时刻成了全网都关注的事,这皆是因“麦田事”事关粮食安全。

  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在冲突、环境和气候危机以及贫困和不平等引发的经济危机和健康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需要紧急粮食援助以维持生计的人数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国内层面看,从去年小麦生产顶住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关口压力,当前夏收工作正在全力以赴的“抢晴争时”中扎实推进,着实不易。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山东坚决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创建首个“吨半粮”示范区,领跑全国。近日,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到,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吨半粮”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一片田、一穗麦、一粒米,司空见惯的“麦田事”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格外不一般。山东做好“三夏”麦收工作,保证不误农时、颗粒归仓无疑是对当前粮食安全屏障的再一次加固。

2022年5月28日,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农业技术人员在牛官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介绍作物生长记录仪“数字农田”监管和服务系统。

  “新农景”之二:数字化赋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农业发展也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发展数字农业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山东邹平市在明集、高新、魏桥等镇街的高标准农田安装智能虫情监测站、太阳能杀虫灯、智能气象站、作物生长记录仪等“数字农田”监管和服务系统,对冬小麦生产进行绿色生态和数字化管理,减少了农田农药喷防,小麦的品质和安全有了保证。

  麦田里做的“数字化”文章是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日前,青岛市委农委出台了《青岛市“种业强农、数字强农”行动方案》,推进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行动,提出到2025年,通过国家审定、登记新品种100个以上,种业年产值达到80亿元;建成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00个,全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水平超过60%,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在“数字强农”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新农资,农业迈入“智慧化”时代,大数据“种地”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无限活力。

  “新农景”之三:减损就是增收,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当前,在麦收中机收已成为主要方式,但机收过程中造成的小麦损失依然不容忽视。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通过综合措施我国机收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100亿斤粮食。这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减损就是增产增收。

  去年9月,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在大会开幕式上,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粮食减损行动方案》,从农田到餐桌,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

  日前山东召开的“三夏”农业生产视频动员会议指出,今年山东将继续深挖机收减损的潜力,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努力把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同时,抓好晾晒、烘干,降低产后损失,为保障粮食安全作贡献。

  在今年的夏收中,国家加大推广机收减损力度,对联合收割机加快更新换代,更新补贴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开展减损技术培训,引导农机手提升规范作业水平,减少机收损失成为各地夏收的突出亮点。据报道,在山东潍坊、聊城等多地,都已通过开展农技培训等提高小麦机收减损率,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2022年5月26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草编合作社社员在晾晒用秸秆编织的鸟巢。

  “新农景”之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中也能做“产业富民”文章

  当前,推进秸秆还田,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扩大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规模……已成为各地“三夏”麦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很大,据初步统计,达到了7000万吨左右。”今年4月印发的《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在山东临沂市郯城,农民把收获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进行晾晒消毒后,编织成鸟巢等工艺品出口创汇。当地政府协调农商行资金扶持创办草编合作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供求信息,目前,郯城全县有10多个专业村上万名农民从事农作物秸秆编织加工业。

  可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能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与此同时,秸秆里还能做出、做好“产业富民”的大文章。

  “新农景”之五:麦田里涌现“后浪”,田埂上走来“新农人”

  在各地“三夏”麦收中,关于专业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下沉至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相关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他们走进麦田指导农民进行“三夏”生产,向农民传授秋作物夏管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获得最大程度发挥,“藏粮于地”的同时也“藏粮于技”。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麦收的田野里,还有一群年轻的面孔引人注目。在山东平原县鲁望农场,通过手机上的终端系统,控制16台大型水肥一体喷灌机,给撒了“益生菌”的麦苗浇水;研究物联网太阳能灭虫灯,通过物联网监测根据虫情测报有针对性做病虫害防治……这是媒体报道的“90后”硕士农场主何石宝,像他这样的硕士农场主,仅鲁望农场就有10多名,他们管理着2万多亩小麦。

  事实上,在齐鲁大地广袤的乡村,正越来越多地涌现出这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会选用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装备。作为麦田里的“后浪”、田野里的“新农人”,他们汇聚起技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农田里种出“新希望”,绘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美丽画卷。

责编:张静宁
审签:刘 欣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