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风筝线牵动万家欢
··
![](https://appimg.dzwww.com/dzcloud/20250210/a68c0e73237f654215a2c4143bdd4100.jpg)
杨红卫现场教授风筝制作技艺 受访者供图
“杨老师,您的很多作品都脱销了,什么时候上新呀?”
2月1日(正月初四),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收到这条信息后,火速赶往位于山东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工作室。“春节前后,手头没停,这根风筝线牵着很多人的祝福。”杨红卫嘴上说忙,心里高兴。
杨红卫是腊月二十八才赶回潍坊的。此前三天,她在广东深圳南头古城非遗工坊教授当地市民风筝制作技艺。杨红卫将龙头蜈蚣风筝、蝴蝶风筝、燕子风筝摆好,细心讲解制作步骤。现场有家长带着刚上小学的孩子来体验,还有不少市民晒出自己收藏的潍坊风筝图片。大家最后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寄托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从深圳返家,马上就到春节了。除了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杨红卫手上总缠着风筝线。“有好几个订单任务要赶制,有几位学者来调研,还有好几拨朋友趁年节来体验。”杨红卫说,很多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到潍坊风筝,专门赶到工作室看风筝、买风筝。
工作室里,不同尺寸的成品风筝整齐排列,真丝布帛、竹子骨架、各色颜料随处可见。金鱼寓意年年有余,蝴蝶、蜻蜓寓意幸福美满,每只风筝都承载着美好心愿。“不少购买者是风筝行家。他们懂潍坊风筝、爱传统文化、传播非遗技艺,让风筝的年味愈来愈浓。”对杨红卫而言,年节期间赶制风筝不仅是为了完成订单任务,更是共享人们的美好祝愿,跟大家一起过年。
最近,杨红卫还有了创制系列主题风筝的想法。她大量阅读并研究有关潍坊的人文类书籍,计划推出更多具有家乡特色、会讲故事的风筝。“有手里这根线,风筝飞得再远,也能找到家。”杨红卫说。
记者手记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所有中国人都怀揣更大的荣耀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感骄傲、更觉充实。
同为潍坊人,我对杨红卫的感受深有共鸣。非遗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令人久久回味,人们热衷于通过非遗表达心意;年货里的非遗含量逐年增多,有非遗元素的品类会更受青睐。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年俗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中国年,就是牵动所有中国人情感的那根风筝线。(王 彬)
![]( /statics/hb_pc/images/hb-head.png )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2.png)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