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丨黄全愈:从AlphaGo看“完人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

  文 / 黄全愈

  阿尔法狗(AlphaGo)是Google 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说,“人机大战”目前“狗狗”遍访人间高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仍落得孤独求败。“完人教育”、“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舶来品;但进行必要的比较和剖析,对理解素质教育、多元智能、五育教育等,大有裨益。

  一、“完人教育”vs.“全人教育”

  据说,“全人教育”源于欧洲、卢梭、罗杰斯……莫衷一是。当然,理念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但我认为,它应成型于70年代,由美国的隆·米勒正式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在身体、智力、知识、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完人教育”指古代西方城市的自由人应学习的基本知识。

  经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完人”指没有缺点或缺陷的人;至于“全人”,查无此“人”。我编撰的《商务馆学汉语字典》也包括“完人”:perfect person;但,“全人”亦查无此“人”。尽管《古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词条“全人”,但因在现代汉语中极其罕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才查无此“人”。

  “全人教育”显然是从Educating Whole Person或Whole Person Education硬“翻”成中文的。

  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提出Whole Person or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有意思的是,在两个修饰语之间,加个“or(或)”——凸显它们代表不同概念,否则“or”是画蛇添足。翻成中文是“完人或全面发展的教育”。

  有人(含北师港浸大)认为,Whole Person应译为“全人”。其实,译为“全人或全面发展的教育”,有逻辑问题,毕竟这是两个相同的教育理念。况且,“全人”在现代汉语里,查无此“人”。

  “全人教育”在很多人的释义中即“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是,中文的“全人教育”既侵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英文的Whole Person Education又淆乱了Holistic Education。况且,“全面发展的人”的语义不是比“全人”明白无误吗?结论:“全人教育”是不当的翻译,是重复的、不必要的概念。

  简言之,“完人教育”查有此“人”,但有误导作用;“全人教育”文理不通,概念重复。

  既然澄清了“全人教育”的纠葛,“完人教育”就必须区别于“全面发展的教育”,否则会影响我们对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等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践行。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完人教育”源自“博雅教育”(拉丁语:Artes liberales;英语:Liberal arts),即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应学习的基本知识——自由“人”应“完”成的教育。可看作“完人教育”的源头和注脚。

  博雅教育的七大范畴为“三艺”(初级)和“四术”(高级)。“三艺”指语法、修辞学及辩证法。后来,神学院又开放了算术、几何、音乐、占星(天文)等理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称为“四术”。三艺四术,合称文理七艺,或称自由七艺或博雅教育,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科目。

  后来,博雅教育涵盖了文理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自由科目教育等。

  由于早期的“完人教育”只强调知识传授,不像“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智力、创造、情感、身体和精神的培育;因此,把源自早期博雅教育的“完人教育”,运用到应试教育的机理中,对孩子进行“完人教育”是错误的。

  上海一位家长说:“完人教育”已卷得很厉害。从小学开始,就训练“以完全不出错”为目标的解题技能。习题和卷子都是滚动式的,按照知识点对应题目的易-难-易去做。除了数学,语文的默写也是滚动式的,以不再出错为目标。换言之,同一批默写,或同一类知识点的题目,没有做对的重做,每个学生还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可以集成新的练习卷子,继续做……

  这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完全不出错”的“完人教育”,与应试教育遥相呼应,就成为目的性、功利性很强的“完人教育”。

  二、为什么“完人教育”容易产生误导?

  “完人教育”想把孩子训练成不会犯错、十全十美的阿尔法狗。阿尔法狗之所以战无不胜,因为它百密而无一疏。计算机只管对错,不管输赢。可惜,孩子有思想还有情绪;他们不仅在乎考试的对错,更在乎输赢。家长无端攀比,给孩子制造无端的焦虑……

  人们酷爱面子,喜欢攀比,追求完美;因此,“完人教育”容易使人产生焦虑。

  一位朋友帮我在父母群调查了三个问题:一、您认为自己完美吗?二、您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吗?三、您明里暗里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吗?

  据说,有400位父母回答:一、不认为自己完美;二、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三、44%的人喜欢攀比,56%人不喜欢攀比。这里可能有个“同温层”效应:喜好比较一致的人爱待在一个群里,因此答案比较统一。

  中青报曾对1863名家长进行调查,68.8%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望,57.7%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

  我儿子踢了七年足球,参加100多场比赛,算起来我只表扬过三四次。

  第一场球赛,儿子从己方后场开始盘带,过掉对方所有拦截他的队员,杀入对方禁区,斩获人生第一粒进球。至今历历在目……但比赛一结束,我就批评他:射失点球,否则就赢了!一教授很不解地打断我(美国人很少打断别人的话):“嗨,别忘了,那个进球是‘贝利’式的!”儿子没说什么,也没看我,低着头。后来,批评多了,孩子开始反抗:“爸爸,您从来不表扬我。尼克的爸爸总是鼓励他,他今天丢了几个球,他爸爸还说他‘好样的’。好什么好,我才是好样的!”我说:“美国家长要求不严,那是他们的事。谁说我不表扬?那次在Mason……”我又列举那三四场球赛。

  我们要求孩子完美的同时,孩子发现家长并不完美,两者的差距越大,越加速孩子的叛逆,越扭曲亲子关系。

  我们要求孩子完美,但孩子并非“完人”,他们就会扭曲地成长!只有承认孩子不是“完人”,孩子才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才会有和谐、温暖、幸福的家庭!要多做纵向自身比较,去发现孩子的进步;若一定要横向比较,也要用多元智能来分析孩子的长处和短处。

  欲望是双刃剑。没有攀比,人类还躺平在山洞里茹毛饮血。但攀比不能太离谱,要求8年内与马斯克移民火星,欠客观!

  三、“完人教育”违和“多元智能”

  阿尔法狗遍访人间无敌手,因它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然而,人类的个体不是完人,均有长短处。甚至,人类的认知也有局限。假设某天外星人领一条“火星狗”来挑战,当人类的缺陷被发现,“狗狗”落荒而逃。牛顿发现苹果会掉下来:哦!知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西谚曰:上帝万能!倘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企图解释缺陷无法避免;多元智能则是正面阐释人具有不同智能的道理。

  1983年,哈佛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多元智能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多元的、非单元的。皮亚杰的传统智力观: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人类经历、洗练、沉淀、思考了许多年,更趋向成熟。

  剖析博雅教育的七艺与多元智能的八元。1.语言智能;2.空间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肢体动觉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自省智能;8.自然辨识智能(1999年补充)。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项及弱项。在某个范畴有很强或较强的表现,可定为“资优”或“较优”;若在某个范畴的表现差强人意,甚至很弱,可定为“稍逊”或“很弱”。显然,七艺没有八元成熟,什么“资优”,什么“很弱”,面对“完人”,统统是色弱,甚至色盲。

  多元智能既可是自身比较,也可是与他人比较。比如,某人的数理逻辑超强,但五音不全。又如,某人一展歌喉就能技压群芳。当然,人的先天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和锻炼来提高。但上帝为你开一扇门,又可能关一扇窗。有个朋友,舞跳得很好,但唱《东方红》都找不到调,在那个年代,“假唱”是痛苦、危险的。

  既然“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就要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不该逼姚明打乒乓球,叫邓亚萍打篮球,那是强人所难的“完人教育”。甚至,逼姚明既打篮球,又打乒乓球,也跳高,还散打,甚至跳水……这不是“完人”,是“玩人”。常识是:猴子爬树,老虎捕猎,骏马奔跑,蟒蛇爬行,老鹰翱翔,鱼儿漫游……尽管虎纵如电,也不能抹杀骏马绝尘千里的特性。这就是“360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纵然老虎多方面超强(甚至还能爬树),但一溜烟蹿上树梢的猴子,也自有其丛林法则。世界生存之道,谓之生态平衡的规律。

  企图抹杀人的不同特征,即“完人教育”的不科学、不厚道。

  “平权措施”是美国高校降分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措施,但亚裔太优秀,只有极强才被录取。读博时,为此议题,没少跟教授、同学,舌战群儒,杀个天昏地暗……(注:最近美国高院已否决“平权措施”)

  我最敬重的教授说:“你说的有道理。但别忘了:虽然‘平权措施’对一些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它能换来校园的‘多样化’。”若只接纳“百兽之王”,百鸟齐鸣、群兽呼应的森林就会渐渐消亡。同理,若高校只招收缺乏综合素质而成绩优异的考生,因生源同质——特点及弱点均相似,就会造成“生态失衡”的不健康环境。

  四、“完人”pk“破局”

  高手博弈,看谁先犯错。阿尔法狗怎么做到难求一败:等人类犯错。“破局”就是主动发现人类的局限,去“破”它。所谓“破局”就是要“破”人类的局限。

  我的《混血虎》(The Hybrid Tiger)出版时,最权威的《纽约时报书评》头版头条推出长篇评论,指出我解答了困惑美国人多年的问题:亚裔仅占人口的4.43%,尽管以哈佛为首的名校,对亚裔设置录取上限(哈佛已解除上限,2023年,亚裔的录取率达29.9%),但前20名大学仍录取约20%的亚裔生,为人口比例5倍;人均获硕士、博士最多;家庭年收入全美最高。我用我的“双核理论”进行解密,并驳斥“虎妈”:只有吸纳中美教育的精髓,才能产生虎虎生威的“混血虎”!

  同时,《纽时》又指出我更扎心的警示(某出版社社长誉为:美版亚裔教育的“钱学森难题”):虽然在前20名大学里亚裔生占20%;但为何最翘楚的20%——诺奖得主、大科学家、大教授、大律师、大企业家等,亚裔(尤其华裔)占比与20%相去甚远?

  “厕所在哪儿”是儿子上美国幼儿园学的第一句英语,现为世界著名律所派到法庭“唇枪舌剑”的最年轻的出庭律师与持股合伙人,荣获Law360授予2021年度“明日之星”出庭律师的荣誉;2022年,《商业内幕》把他与15位出庭律师列为年度“明日之星”。表面看,颇为成功,但格局不大,因为他没有“破局”意识。

  内向的文化,使得我们喜欢在局内玩游戏、赢游戏。最典型的莫过于科举——在“局内”进行注疏解,满足于登科及第。应试教育比谁在题海里泡得透——止步于“局内”拼已知世界的输赢,醉心于金榜题名,而不是跳出“局外”去“悟”出自己独特的东西!“破局”——就是打破现有格局,去探索未知的、局外的东西。

  比较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打招呼”,有趣!

  美国人外向,总想接触、探索外界事物,只要与他们有哪怕仅半秒的眼神接触,他们一定热情地:“Hallo!”“Hi!”“How are you?”“你好!”

  中国人内向、含蓄,绝不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除非有企图,甚至不良企图);也绝不期待陌生人跟他们打招呼(否则,肯定以为陌生人有病或居心叵测)。

  外向的美国人持“棋在局外”的思维:求变局、求破局,到局外去探索未知世界:如,Amazon、Facebook、Yahoo、google、Micro-soft、Apple、Intel、Disney及诺奖等。

  上述公司,多在自家车库求变局、求破局,进行创业。

  儿子被法学院录取后,他说:“我不上法学院,也在车库开公司……”我连声否决!后来,某案赢7.5亿美元,他又写五页状纸,再赢500万美元,一页100万。字字值5000美金。我出版一本书,每本赚1美元,他1个字=我5000本书(当然,那是赔偿金,不是律师费)。表面看,他挺成功,但格局不大,满足于字字值5000美金的赔偿金,都是赢在局内,都是在人家设计好的法律条文下玩游戏。从不想当局外翘楚的20%,去设计、制定法律条文,让别人去玩……

  不是凡尔赛,“破局”思维真是家庭教育的局限。

  许多孩子以上名校为人生目的,既然达到目的,哪来“破局”的动力和勇气去窥探遥远的20%?

  爱迪生曾在学校制造诸多麻烦。老师说“1+1=2”。爱迪生说:“1+1≠2!把两杯水倒进一个杯子,是两杯吗?把两块泥捏一起,是两块吗?”以致被退学。要“破局”,就要宽容天才的“拔”和“尖”——捅破局限。对“破局”——到局外玩游戏,我们先天贫血、缺氧。

  任正非说:“未来要拖着世界往前走”!既然是“拖着”,就得“破局”——去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完人教育”一方面与“多元智能”相矛盾;另一方面,又违和“破局”思维。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十全十美就是追求“完人教育”。然而,“完人”是有界限、有限制的,甚至不能越雷池一步。创造是一对矛盾。“创”的天敌是知识、常规、经验、理智、习惯、正确……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障碍。而“造”恰恰需要在“创”——“前所未有”地打破一切基础上进行“无中生有”。创造即“破局”思维!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仅是“行行”要“破局”,甚至每个小圈,都要“破局”。90年代,离柳州较远的旧公路旁,有家红烧鲶鱼的饭店,慕名者络绎不绝。我去过,算人间佳肴。后来,有人在高速路口开了一家,但一尝就知道根本没“破局”……

  父母承认自己不完美,但不接受孩子不完美;问题是,孩子愿意接受自己不完美,又不愿“破局”到局外去探索未知的东西。能“破局”的,就是接受不完美。“完人教育”就是设置隐形边界。

  五、“全面发展的教育”

  有人想问阿尔法狗:能否允许人类悔棋?其实,悔棋可以是一步自洽的好棋:认识错误,重新创新!

  “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超越“目前”的“发展”。创造免不了“悔棋”。只要是有价值的自洽性“全面发展”,何妨像成功人士一样,向前迈一步“悔棋”……

  实际上,有一个在美国颇为流行而且不会引起误解的、不必纠结于“全人教育”的教育概念:Holistic Education。准确翻译叫“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宏观的视角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智力、创造、情感、身体和精神。

  “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完人教育”有云泥之别。

  “全面发展的教育”类似国内的“德智体美劳”,也有差别。例如,美国孩子从小做家务(而且是有偿的“劳”),所以没特别提“劳”。我儿子有个高中同学,祖母留给他2600万美元遗产。尽管他开大奔,但每到周六都去洗车店打工,怕人看到他的豪车,停得老远。这孩子不缺钱,缺危机感!他要藉打工去认识:钱为何物;去享受不躺平的精神快感;从而能真正拥有2600万巨款(否则,随时会化为乌有)。

  这个教育理念意在“发展”。既然“全面”修饰“发展”,就不是“完人教育”。例如,“美育”(列为智力)指培养“审美意识”及美术、艺术的能力。当然,也有人向专业发展。总之,强调的是个体的“全面发展”:既有个体的差异,又有个体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成长概念,是过程。“发展”的是人,是过程,而不是“完美”的人。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关系吗?素质教育是去发掘人的素质,育化人的素质,升华人的素质。素质教育、“破局”思维、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教育”等,是“血浓于水”的。至于,马斯克“人机对接”和素质教育更劲爆的话题,限于篇幅,下次再谈。

  (文中部分观点和资料取自作者新书《教育的基础》)

责编:姜申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