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河之洲 绘就生态东营新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看东营
··
大众网记者 赵静 东营报道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从高山云巅发源,波涛滚滚九曲连环,浩浩荡荡惊涛澎湃,伸出千万条臂膀,哺育无数华夏儿女,涓涓细流汇聚,一路奔腾入海。
封富璘/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后,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坚决扛牢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大责任,逐步提升黄河三角洲的“颜值”和“气质”。近年来,东营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擦亮城市生态底色,多措并举强化力度、把盐碱滩变成湿地之城,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态画卷在黄河入海口徐徐展开。
苏志浩/摄
扛牢责任担当,绘就宏伟蓝图
东营市委、市政府牢记殷殷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9年以来,东营市牢牢扛起责任担当,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进行集中办公;编制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开创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先河;科学谋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全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落地生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抓实干、事争一流,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2022年11月14日下午,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东营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张月锐说:“东营市开展《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主要体现出‘启动早、站位高、谋划实、抓得紧、效果好’等5个特点。”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提出了“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主动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绘就一张宏伟蓝图。
图片来源:东营市观鸟协会
科研持续接力,打造鸟儿天堂
千姿百态的鸟类精灵,在东营繁衍生息,越来越多的候鸟变“留鸟”。这里水清岸绿、群鸟翔集,风景如画,是鸟类国际机场。在东营上空,每年都能看到数百万只鸟迁徙的身影,它们行至此处歇脚觅食、恣意翱翔。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这里俨然成为了鸟儿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经这里迁徙过往的鸟类达到数百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在去年召开的东营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利津河务局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齐鲁工匠李敬文表示:“惟有在黄河治理实践中,研究好科学规律、掌握好科学技术、运用好科学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不断提升沿黄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东营凝聚科研合力、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发展,科研攻关持续发力。
东营市深入调研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特征、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因素,聚焦构筑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新格局、新优势,研究提出符合黄河三角洲保护和发展实际的思路举措。同时,为强化规划支撑,在市级层面先期编制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9个领域的专项规划,谋划论证了一批高质量项目,形成总分结合的“1+9”规划体系,确保了《规划》内容坚实、框架科学,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可操作性的相统一。
加强法制保障,护航绿水青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佑黄河安澜,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系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2022年1月1日起,《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个市域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东营市生态立法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依法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东营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未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陆续出台,生态保护修复被纳入法治轨道。
苏志浩/摄
2020年以来,为切实担当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责任,《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从“总规”到“详规”再到“专规”,保护区建设管理向着专业化、精细化走深走实,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有关体制、法规也日臻完善。
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守护大河之洲,东营凝心聚力,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擦亮城市底色,绘就一张张大气磅礴的宏伟蓝图,擘画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奋力开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