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里的新德州丨以工代赈带来新“营生” 腰包鼓起来的刘兴林迎来幸福年

··

  编者按:龙腾山河壮,神州万象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月2日起,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年味儿里的新德州”新春走基层主题策划,组织记者深入乡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行进式、蹲点式报道,探寻德州丰富的年俗文化,感受德州的地道“年味儿”,记录“年味儿”里的欢喜、期盼、坚守与奉献,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与脉动,不断增强“四力”的同时,以小切口反映时代大主题,展现广大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景象,描绘专属于德州的“新春图鉴”。

  海报新闻记者 祁小丽 毛冬琛 刘宪卿 德州报道

  2月7日一大早,临邑县孟寺镇刘楼村村民刘兴林便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来到临邑县输水管网配套以工代赈项目工地,开始进行输水管道安装工作。“这里干活离家近,还有钱赚。”提到以工代赈项目,刘兴林很是感激,“我今年62岁了,到外面也没那么容易赚钱。”

  儿媳车祸去世后,照顾孙子孙女的担子就落在了刘兴林老两口身上。要赚钱维持生计,还要看顾孩子,刘兴林老两口和儿子三人日常只能打打零工,勉强度日。

  “现在生活好多啦,我去年参加了县里的以工代赈项目,收入固定有保障,‘工资’已经全部打到账户上了!”刘兴林挥舞着铁锹,干劲十足。

  刘兴林口中的以工代赈项目是临邑县第二水库输水管网配套以工代赈项目,这也是临邑县首个以工代赈项目。

  根据项目公示牌显示,项目总投资372万元,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200万元,自筹172万元,组织当地群众务工人数80人,发放劳务报酬金额72万元,安全、技能培训80人,项目建成既完善了供水基础设施,又给群众带来直接收益。

  刘兴林在村里大喇叭听到招聘公告后,就立即拨打了咨询电话,在了解到以工代赈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后,刘兴林前往现场报名并参加了项目,成为了县里以工代赈项目的第一批受益人。

  据了解,临邑县对以工代赈的项目管理、资金监管、劳务费发放、信息公示等均有具体规定,且明确务工岗位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

  “每天早上8点到,和正常上班一样,主要负责在四分干沿岸挖沟槽、埋设管道、回填沟槽,一天能赚150元。”刘兴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外出打零工,还要看市场需求,有时候好几天都没有活,只能在家里干着急。参加两个月的以工代赈项目,刘兴林一共拿到了9000元钱。

  德州是农业大市,也是劳动力大市,全市16—6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约有300万。德州市委、市政府把推广以工代赈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三年探索实践,初步打造形成了新时期东部地区以工代赈“德州模式”,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德州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建立15个市直部门组成的协调机制,同时指导12个县(市、区)建立完善了相应工作机制,根据群众务工需求,重点筛选政策性资金投入多、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多、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分级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储备清单。

  2023年以来,德州市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特别是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通过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加强监督检查等方式,全力保障以工代赈人员工资按月按时发放,共计发放3.28亿元劳务报酬,人均年增收18697元,17543名“刘兴林”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带动县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00余次,实现“临时工变固定工、农民工变产业工”,有效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充分地调动了就业困难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社会劳动的热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构建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家门口’就赚到了稳定钱!马上过年了,我要把年货备得更足,带孙子孙女去买件新衣服,过个好年!”谈及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刘兴林满怀憧憬,感慨多亏了以工代赈的好政策,让百姓有了可观的收入,可以过个稳定富足的新年。

责编:李冉
审签:赫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