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改革题材作品《百亿大和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滨州改革题材作品《百亿大和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节目制片人王兴涛代表山东领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颁奖会15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会议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其中山东广播电视台作品《百亿大和解》以邹平市西王集团司法和解为题材,获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节目制片人记者王兴涛代表山东领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
新闻链接
凭什么拿到中国新闻奖?《百亿大和解》主创这么说……

该作品是由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和融媒体资讯中心的记者们联袂完成的。在《今日聚焦》栏目组办公室,制片人王兴涛,也是《百亿大和解》的主创之一,讲述了该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是怎么打磨成精品的。
问:今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电视专题、系列报道放在一个参赛单元。《百亿大和解》能从众多优秀节目中突出重围,主要靠什么?
王兴涛:《百亿大和解》是个财经类专题节目,能给个一等奖,首先感谢评委们的厚爱。从节目本身来说,我觉得首先是因为这个选题有重要意义,触及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反映了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力落实中央决策,化解防范风险的有效作为。选取西王这个案例也具有典型性。
问:对电视新闻专题来讲,选典型的确很重要。你们为什么关注到了西王?
王兴涛:西王是山东一个有名的企业,发生债券违约事件社会关注度很高,其巨额债务的依法化解,意义也不一般。西王债券和解案是目前国内涉及资产及债务规模最大的和解方案,也是国内首例依托司法和解程序集中化解违约债券风险的案例,对国内司法和解程序的广泛适用,以及进一步完善违约债券的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都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性。我们主创团队的几个成员在一起研判,假如能够深入挖掘西王集团凤凰涅槃的曲折经历,会给各地处理类似问题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

问:财经类选题不好做,往往做不深、做不透、做不活。你原来擅长社会类调查,这次跑到财经口做调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王兴涛:确实是个挑战。一时摸不着门路,我们就下笨功夫。我们从开始进入调查到节目完成,时间跨度1年多,白天拍了,晚上拍,你们睡觉我加班,素材库超过1000G。
问:1000G!怎么这么多素材?
王兴涛:所谓记者就是你要永远记着。从2019年10月目标确立后,我们就一直跟拍记录,见证、记录了西王集团从濒临破产到涅槃重生迎来新希望的全过程。
问:积累丰富的素材是节目成功的基础,但做成一个新闻专题,既要专业又要让观众看懂。你们是怎么做的?
王兴涛:为了让这一财经类新闻专题在不失专业的基础上更加被受众接受,我们定下了4个原则:关键的采访对象、跌宕的情节、极致的细节、少用专业术语,最终的目的是讲好故事。
问:说到采访对象,当时你们是如何选定节目中出现的这些人物的呢?
王兴涛:新闻的核心是人,矛盾冲突的核心是人,破解西王债务危机靠得还是人。所以这篇报道一开始就把西王的命运和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有一手缔造西王集团的王勇、危难之际子承父业的王棣、临危受命到邹平任职的市长胡云江以及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等。他们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帮西王集团化解危机。在节目中也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问:我看节目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很接地气。你们是如何刻画的?
王兴涛:靠生动感人的情节、靠引起共鸣的极致细节。比如节目中的胡云江市长,到邹平之前是滨州财金集团董事长,原来都是别人求着他从他口袋借钱。而到邹平后,为了给西王集团化解危机,他要向别人去借钱。角色转变之初,让他压力倍增,常常深夜无眠,有时还会自己关起门来偷偷抹眼泪。这个细节的刻画,就让他一下有了烟火气。
问:庭审结束西王危机化解后,他在庭审现场长长舒了一口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王兴涛:当时我们的镜头始终对准着他,注意捕捉他的表情。在节目中,我们放大了这个细节,连续用了三个特写镜头重点展示他的神态,展示了胡云江激动的心灵世界。从11月4日上任到3月31日和解协议通过,高度紧张了147天。这个镜头反映出,这个市长太不容易了。

问:新闻靠细节组成,好细节就构成好故事。
王兴涛:你总结的对,好的新闻专题必须以真实的事例讲好故事。我的心得体会是,新闻专题要故事化,故事要情节化,情节要细节化,这样的专题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问:有了这次经验,接下来,你是不是对做好财经类调查报道更有信心了?
王兴涛: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新闻记者也要成为经济报道的行家里手。有的“自媒体”账号常常歪曲解读经济政策、唱衰唱空国家和地方经济。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我们应该加强专业性,以深度准确的经济观察回应社会关切,不能把这块拱手让给小道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