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清明丨春和景明万物生 踏青追思正当时

··

2022年4月2日,清明节将至,在江苏南通如皋市高新区幼儿园,小朋友展示制作的青团。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4月5日迎来清明节气。在传承至今的诸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后的天空也可以见到彩虹了。人们常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清明前后,雨水增多,是春耕播种、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浸谷种,立夏落稻秧”……这些农谚道明了清明与农事生产的紧密关系。

2021年4月3日,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壮族山村盘谷村茶农在茶山采摘清明茶。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扫墓祭祖这一节日品格主要继承于寒食节,柳宗元的《与许京兆书》中描述,每至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宋代时,清明节扫墓祭祖已经定型,成了宋人民间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到户外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寄情山水,可陶冶性情。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清明时节人们上坟踏青归来后逍遥自在的场景。

2021年4月3日,清明小长假,游客在“牡丹花都”河南省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踏青游玩,赏国色牡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清明还有插柳的习俗,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侵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因此在有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清明时节,天气虽然已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较大,晴雨多变,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和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少出入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清明节俗比较丰富,体现了世人缅怀先祖、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景。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假期全国多地提倡网络追思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变化的是祭扫形式,不变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云祭扫、云踏青、云互动等,再次丰富了节日的内涵。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曲欣萍 综合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百度百科等)

责编:马洪震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