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枣庄市优秀网络举报辟谣作品展播文章类 | 《聚辟谣之力 激浊扬清 守网络空间 风清气正》
··
第三届枣庄市优秀网络举报辟谣作品展播文章类二等奖
作品名称:《聚辟谣之力 激浊扬清 守网络空间 风清气正》
作者:宋利秋
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噪音”,自古便有“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说法。而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情绪化、娱乐化以及自媒体的崛起,给谣言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谣言在互联网上蔓延、传播,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常见的网络谣言与误区类型
(一)健康养生类
这类谣言在网络上屡见不鲜。例如,“吃某种食物可以根治癌症”“某种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等。这些谣言往往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传播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方法或治疗手段。
(二)食品安全类
“转基因食品致癌”“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的”等谣言常常引起公众的恐慌。实际上,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和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一定剂量内都是安全的。
(三)突发事件类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谣言往往迅速传播。如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后,“某某地区伤亡惨重”“救援物资短缺”等不实消息可能会干扰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科技科普类
对于新兴的科技成果,如 5G 技术、人工智能等,也存在着诸如“5G基站辐射危害大”“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等误区和谣言,影响了公众对科技发展的正确认识。
二、网络辟谣的重要性与挑战性
网络辟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对公众的权益也是一种保护。通过对谣言的及时准确澄清,避免误导公众,减少无谓的损失和恐慌。同时,对恢复社会信任、提升政府及权威机构公信力也有一定帮助。
网络辟谣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谣言传播速度快。网络的便捷性让谣言传播速度极快,而辟谣信息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覆盖全部受众,传播速度往往比较慢;其次,谣言的形式多种多样,难以识别。随着技术的发展,图片、视频等深度伪造的谣言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给识别谣言、辟谣工作增加了难度;再次,公众认知和心理因素。部分人存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从众心理,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而对辟谣信息持怀疑态度;此外,涉及未知领域的谣言:对于一些科学尚未定论或公众了解较少领域的谣言,辟谣时可能面临事实证据有限的困境。
三、网络辟谣的对策探析
(一)完善法律法规治理体系
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立法是关键。完善并制定更为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网,使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才能进一步规范网络谣言治理工作。
1、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和范畴
清晰、明了地界定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类虚假、误导性信息。比如,对因公众认知错误而故意捏造事实、歪曲事实、夸大其词的信息,就认定为网络造谣。同时,对涉及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个人名誉等方面的谣言,明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法律责任。
2、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要求网络平台担负起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测、审核、管理的责任,规定平台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对网络谣言进行及时处置;二是规定平台必须配备足够的人工审核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算法等来识别和过滤网络谣言;三是对违规的网络平台,要依法予以处罚,包括对其罚款、暂停运营等。
3、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和适配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应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网络传播形式和谣言特点。例如,针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网络传播方式中出现的谣言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款。
(二)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网络谣言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石,扰乱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1、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机制
一是在执法部门内建立专门的网络谣言监测和执法队伍,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二是在监管机制方面进行改进,以增强跨部门协作能力,以协同工作模式来形成公安、网信、宣传等部门的合力,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报网络谣言传播情况、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等。
2、优化网络谣言举报受理机制
建立网络信息举报平台,优化网络举报受理、核查、处置、反馈机制,制定举报管理办法,规范网络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同时,要完善网络谣言举报方式,畅通网上投诉渠道,建立网上信访制度。
3、完善法律救济和惩罚机制
对个人和组织因网络造谣受到侵害的,应提供包括名誉恢复、经济补偿等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同时,根据谣言的危害程度、传播范围等情况,分别设置行政、刑事等不同类别的惩处机制,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比如,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网络造谣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强化网络空间技术保障
谣言借助各种新媒体工具不断“翻新”,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大,因此,强化网络空间技术保障对于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
1、提升网络监测和预警能力
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及时发现潜在的谣言传播源头和趋势。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网络文本进行分析,快速识别出异常的信息模式和关键词,从而在谣言刚刚萌芽时就能发出警报。
2、追溯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
身份认证和溯源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追溯谣言的发布者,查询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对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严格网络平台的实名认证机制,对发布不实信息的用户进行警告、封禁等处理,促使用户在发布信息时更加慎重。
3、减少谣言信息的传播范围
加密技术的应用可防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恶意篡改,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网络内容过滤技术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和关键词,对有害的谣言信息起到有效的拦截和屏蔽作用,从而减少谣言信息的传播范围。
(四)提升网络谣言辨别能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网民普遍缺乏自觉抵御谣言的能力,导致谣言易生、易发。因此,要多渠道开展网络辟谣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
1、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网民在接收信息时保持质疑和思考的态度,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引导他们分析论点的逻辑、寻找证据支持,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
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在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开展媒介素养培训课程,引导网民如何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识别常见的谣言特征、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等。
3、增强对权威渠道的认知
让网民了解哪些是权威、可信的信息发布机构和平台,如政府部门官方网站、知名的新闻媒体等,并引导他们优先从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四、结语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谣言产生于网络空间,与网民的思想、行为、心理密切相关。要守住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就要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技术保障、加强教育引导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