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山里
··
在铁山街道西部,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三座山峰中间的丘陵谷地,散布着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上沟、墩上、黄泥巷6个村庄,居住的人家90%以上的老百姓姓杨。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外人不易辨清哪个村庄在哪里,山里人到山外,也多只讲是山里,很少具体讲是某个村子。这样,久而久之,杨家山里便成了6个村庄的代称。据《山里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从小云南(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南地区)迁居济宁州东关杨家坝,万历年间九世祖迁至山里,其后代开枝散叶分居6处,供奉一个宗祠。山里人的性格稳定如山岳,奔放如岩浆,民风淳朴而彪悍,同族连根很“义和”。山外人因山里人脾气宁折不弯的“杠”,称其谓“山杠子”。民国4年(1915年),杨家山里6村首次展现他们的“山杠子”血性,举行抗捐抗税行动,并获得胜利。各村遂成立“连庄会”,1村有难,5村支援,共御外侮,保卫家园。
拉队伍,搞武装,英勇抗击日、伪、顽。“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自卫、守土保家,杨家山里的6个村以东南崖为中心,自发地组织起了一支有一定数量武器装备的民间武装,并定期进行操练,当地人对这种组织简称为“团练”。为了使“团练”成为抗日力量,党支部通过做练长杨焕林的工作,对“团练”进行了整顿,从而确定了党的领导,加强了纪律,勇敢地担负起了与日、伪、顽势力相抗衡的重任。他们在政治上不受日、伪、顽管辖,在经济上不向日、伪、顽缴纳钱粮,自1937年至1944年,7年未向日、伪、顽缴纳一分钱一粒粮。他们的这种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山外其它村庄。1940年10月23日,顽匪刘德泉部因山外圈里村群众抗粮抗捐,率匪千余人进攻圈里。这时,东南崖村党支部在杨凌波的组织指挥下,带领“团练”300余人前往圈里参战。他们连续战斗4昼夜,击退敌人无数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100余名,敌人狼狈逃窜。这次实战,东南崖党支部不仅在本村群众中树立了威信,而且在山里、山外其他村庄中扩大了影响。1942年3月,土匪殷福荣绑架了山里西北庄1名青年。党支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带领100多名“团练”成员于一(当)天凌晨3点直插匪部驻地辛屯村,拂晓接火,战斗至上午9点,打死敌人4名,活捉6名,缴获枪支10余支,物资一宗,迫使土匪释放被绑青年后仓皇逃窜。党支部又一次在“团练”和当地群众中赢得了信誉。1944年5月,“杨家山里联防大队”在八路军的滨海第一军分区和中共諸胶边工委的帮助下,建立了140多人的“杨家山里游击大队”。游击大队配合八路军滨海13团连续两次粉碎了日、伪军对杨家山里的“扫荡”。1944年8月,这支凝聚着东南崖党支部心血的队伍,正式编为诸胶边县武装大队。
设站点,跑交通,舍死忘生巧周旋。抗战时期,杨家山里是山东分局与胶东区党委之间进行联络的重要交通站。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地下交通任务,东南崖村党支部在中共胶县特区委的领导下,建立了3条交通线,指派了党员杨金月、杨奎斗、杨希华、杨希滋、杨金德等同志为专职政治交通员。这些交通员通过各种化装,如敌伪人员、乞丐、疯子、商人等,昼夜不停地来往于敌人的眼皮底下。这样,山东分局和胶东区党委之间的干部、文件、物资、金银、货币、枪支弹药,以及从敌伪内部搜集到的大量情报,就通过这3条交通线,巧妙地转送到东南崖村,然后由东南崖及时转送到目的地。由于党支部和党员对革命的高度负责和机智灵活,在这个交通站上从未发生过失误。
保县委,支前线,铁橛山下建摇篮。1940年3月,中共胶县工委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山东保安七旅副旅长徐明山的袭击,工委领导成员由东台头村转移到东南崖村。从此,先后有胶县工委、諸胶边工委、诸胶边县工委、诸胶县工委、珠山县委等机关住在东南崖村(中共青岛市工委一度也住在这里)领导和指导全县的工作和抗日斗争,成为抗战时期我党在胶南开展工作的后方基地。东南崖村党支部和党员为了县委负责同志的衣、食、住、行,为县委提供一切方便条件,而且积极做好群众工作。保证县委长住久安。同时,党支部自1939年起到抗战结束,先后为我党政军输送了积极分子60多人。他们弃土离乡,四处奔波,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其中有些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巍巍铁橛山矗立,铭刻着山里抗日武装的丰功;涓涓风河水流淌,记录着山里人民的伟绩。杨家山里抗日武装从抗敌保家的“团练”开始,最终成为一支县级武装队伍,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仅为胶南的解放,而且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供稿 张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