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今年以来,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以“黄河口盐田米仓”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实施全省“跨村联建”试点为契机,立足实际、提前谋划,在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统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统筹规划布局,全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立足村庄实际,深入挖掘产业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资源优势,2023年打造于林沿黄稻米主题村、万尔特色果蔬采摘村;在耿家、董集等11村建设盐田米仓产业园,逐步形成集育、种、产、加、销为一体的水稻产业体系;将小高、辛庄场等周边9个村全面融入无花果产业园发展,持续添加研学、游乐元素,逐步将无花果产业园打造成为无花果主题乐园。

  2024年打造双义河农业观光村、五七休闲垂钓村和护林、栾家等乡村文化主题村;在生产、建林等6个村建设高标准高品质黄河口水稻种植区,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在南张、广林、四村建设万亩高蛋白、高油脂耐盐碱大豆繁育和种植区。2025年打造兴林黄河口特色民宿村、新林红色文化主题村,在十四、宁海等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以打造“骑行小镇”为目标,根据村庄特色,规划设计观光、赛事不同类别的骑行路线,配套提供自行车驿站服务,串联沿线的“吃、喝、玩、乐、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突出示范引领,全力推动“黄河口盐田米仓”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

  不断完善产业链条。紧抓建设“黄河口盐田米仓”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机遇,在建设了3万亩黄河口大米核心产区、黄河口大米加工、大米育秧等项目基础上,投资4230万元实施了黄河口大米烘干仓储、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沿黄稻米主题村等“链”接项目。

  打造沿黄种业创新高地。依托保林社区,建设集科研院所进驻实验室和专家工作站于一体的科研平台,构建“政府搭台+科研单位核心支撑+企业推广成果”的平台合作模式,通过深化与中科院王建林团队、济南大学、淄博禾丰种业的合作关系,力争三年内分别审定1-2个黄河口镇自有耐盐碱大豆、大米品种。持续布局4300亩水稻示范推广基地、5000亩大豆繁育基地,通过示范引领,3年内带动周边群众共建5万亩大豆繁种基地和3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完善共富合伙机制。

  将黄河口大米烘干仓储项目确权到衔接推进区11个村,预计年带动村收益不低于85.2万元。同时,运营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通过企业加工、销售,企业用获利部分对农户二次分红,并对农户提供水稻专业社会化服务,对大米育秧、种植、收割、加工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农户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节约水稻种植成本,提升产品品质,让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计划投资400万元,建设300亩盐碱地“智慧水稻”数字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配备智能滴灌、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器、植保无人机、墒情监测仪,通过数字农业中心应用平台,实现对盐碱地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一体化感知、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和科学化管理,以数字赋能塑造黄河口“智慧水稻”的品牌定位。

  借势“跨村联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以“跨村联建”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强村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先行一步、示范带动”的目标定位,成立片区党委,改变以往村级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由分村“管理”逐步向区域“治理”转变,变点对点服务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在核心村建设片区党群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便民服务大厅”。构建片区党委领导下的“网格员+联户党员”治理融合模式,将居住环境、民生保障等重点任务全部纳入片区网格化管理范畴,组建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将农村在外优秀人才、村级后备干部、网格员、妇女等志愿者吸纳进来,引导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由“站着看”向“主动干”转变,截止目前,先后发动党员干部群众6800余人次参与集中整治行动。同时组建片区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与专业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做好高标准种植示范区、黄河良种繁育区、水稻烘干仓储、黄河口大米加工、稻米繁育、盐碱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合作运营,全力助推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

  拓宽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人居环境集中整治

  制定“一村一策”整治方案,针对重点问题,本着分类施策、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探索治理顽固问题新方法。开发“微菜园”实现变废为宝。将村前村后闲置零星荒地开发成“微菜园”,包保给附近村民种植蔬菜。在提升村庄环境的同时让群众得到实惠,截止目前共计整理荒地120余亩。二是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设立集中堆放处,开展清理和集中堆放三堆1810处。同时,投资5000万元实施了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及仓储项目,项目建成后,当年可消耗农业废弃物6万吨,彻底解决柴草处理问题。三是精准施策解决顽疾。针对空中蜘蛛网问题,按照精准施工分类施策的原则,下地21处,捆绑550处。针对残垣断壁问题,因地制宜采取拆除和改造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共计货币补偿拆除58处,改造成群众议事亭或垃圾分类点27处。

  下一步,黄河口镇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作为一项长期性、常态化工程推进,通过纳入综合考核、每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观摩、建立“红黑榜”等方式,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力争2023年底25个村达到一类村庄标准,30个达到二类村庄标准;2024年33个达到一类村庄,22个保持在二类村庄标准,2025年43个村达到一类村庄标准,12个村庄稳定保持在二类村标准。

  瞄准短板弱项,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村庄规划散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短板弱项,不断加大对村居环境的基础投入。

  实施片区整体提升。投资2750万元,对集中推进区内的11个村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计划修建道路81321平方米,安装路灯564盏;新建沟渠6231米;硬化场地17274平方米,提升公共场地12826平方米。项目已于4月25日开工,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余万元,项目进度已完成43.6%。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投资410万元,在兴林、耿家、七村实施美丽村庄建设,硬化道路200米,修砌排水沟5300米,种植绿植1240棵,安装路灯116盏,改造闲置房屋24间,美化墙面3600平方米。截止目前,美丽村庄建设已完成方案制定,预计8月份开工,11月份前完工。

  持续加大投入。计划从2023下半年到2025年底,争取各类资金约3500万元,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对永林、新林等25个村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施422户的农村房屋能效提升工程。通过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力争2023年将于林、耿家、七村3个村打造成为可观摩示范引领村;2024年将兴林、新林、富林、五七、万尔等5个村打造成可观摩村庄;2025年辛集、双义河、十四、小高、十三、南张等6个村达到可观摩村庄标准。

  下一步,以建设特色鲜明、基础完善、宜居宜业的黄河口为目标,紧紧围绕大豆、大米、无花果三大主导产业及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壮链”行动,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稳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支撑。(房传坤)

责编:赵 静
审签:马宝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