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假如黄河会说话

··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我叫黄河,我来自青藏高原,一路走来,看过了西北的浩瀚、中原的空旷和华北的风吹麦浪,我和时光一起行走,这一走就是上百万年。今天,我带着这一路走来的故事,在河海相交之处,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温暖。”

  了解黄河的故事,要从这两天的黄河文化论坛开始说起。

  看见黄河文化的时代魅力

  回溯历史,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文化作品出现。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宏阔的体系中,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读到、领悟到她最核心的东西来源于黄河文明的精髓。

  黄河落天走东海的路上,在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份都留下了文明的痕迹,这些看得见的文艺作品,齐聚在4月18至19日在东营举行的黄河文化论坛中。

  “澄泥印”来自黄河的“一碗水,半碗泥”,择取黄河奔流入海沉积的红泥经陈腐、揉制、压坯、雕刻、抛光以及数日不间断电窑烧制等20余道工序,带着黄河古道的味道,诉说着黄河泥的故事。

  “黑陶”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流传了6000多年,其原材料“红胶泥”由黄土高原上的胶泥经黄河水带入中下游地区沉积而成,带着黄河的粗犷朴拙和山东匠人的守正创新,不断演化,不断传承。

  如果说沿黄九省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向我们诉说着她历经的千年风霜,那么“黄河大集”便是她为我们讲述的乡愁韵味。

  “黄河大集”是山东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高度,整合省内大集资源后打造的品牌。2023年的元旦假期,“黄河大集”在线上线下都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自4月17日开始,山东省春季黄河大集便在东营启动,将沿黄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美食和文艺表演都呈现出来,在古老的技艺中看到黄河文化,在吆喝叫卖的烟火气里找到乡情。

  体验黄河文化的感染力

  地方文艺作品,烙印着一方水土之上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

  而黄河的文化记忆,要更加丰富也更有感染力。不论是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韶乐,一百多年前走上舞台的吕剧还是既有山歌号子,亦有田歌小调的黄河民谣,都传递着黄河清澈平静又奔涌澎湃的声音。

  4月18日晚,“大河之韵”——黄河文化“两创”文艺成果展演在雪莲大剧院举办,“礼乐之韵”“民歌之韵”“书画之韵”“戏曲之韵”“红色之韵”“时代之韵”六个篇章,是黄河在吟唱着从史前走来一路父老乡亲身体里的声音,是经久不息的时代号角。

  黄河的文化感染力,在文艺工作者的嗓音里,也在手艺人的指尖上。在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上,黄河的文化魅力变得更加具体、更加亲近。

  “吹糖人”就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前来体验,从吹到吃,黄河的文化就这样在孩子的手中流了出来;草编也是现场感染力极强的手工艺品,草编的扇子、草编的箱子都在演绎着黄河文化在民间的丝丝痕迹。

  除此之外,还有黄河滩区小麦、龙居丸子这些地地道道的黄河美食,边逛边吃边体验,黄河文化论坛的一系列配套活动像是黄河在一点一点地演绎着它穿越的大半个中国,不断丰富又不断延续发展的生活内涵。

  相约而行,保护黄河

  论坛,总是要有“论”先行。

  此次的黄河文化论坛为新模式新思想的交锋碰撞,提供了“华山论剑”的场所。

  在河与海的激情碰撞之地,山东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近年来,山东积极作为,取得了新成效,特别是在深入挖掘好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上做了一系列工作,用心用情讲好齐鲁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并组织编制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出台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系统、科学地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

  在保护黄河这条道路上,山东并不“孤单”。黄河文化论坛的开幕式上,沿黄九省(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协议签约暨协作体成立,“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合作协议签约,沿黄九省相约而行,共同守护黄河文化,也一起书写新的黄河篇章。

  黄河文化论坛的闭幕,也是我们与黄河故事的短暂告别,在一个个生动真实的黄河文化展示作品中,在一次次观点的讨论中,赓续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

  假如黄河会说话,她也许会告诉我们,这千百年来的日日夜夜。今天,她仍然这样缓缓地东流入海,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也展示着新时代里黄河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责编:朱肖明
审签:李士环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