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创新实践案例④|邹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做优“人才服务一件事” 打造人才“一站式”增值化服务体系
··
大众网记者 邢镇 张倩 滨州报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邹平市以国家、省、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基础,探索推行“人才服务一件事”增值化服务改革体系建设,围绕人才“来邹、在邹、建邹”三个阶段所需办理的事项、享受的政策服务以及发展所需,梳理37项人才服务事项,“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团队+一套工作方案”运行机制,改变原有的多头跑、材料多、耗时长、体验差等问题,实现“来邹”一件事场景集约服务,办理时间缩减57.1%,跑动次数缩减88.9%,申请材料缩减34%;“在邹”一揽子政策打包服务,“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建邹”一系列精准帮办服务,人才效应和人才成长“双赢”,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的人才高地集聚效益更加明显,相关经验做法被《学习时报》《山东新闻联播》《瞭望》杂志等宣传报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涉及的政务服务方面,还存在多头跑、材料多、耗时长、体验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发展。202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邹平市在全力推进国家确定的13件“高效办成一件事”基础上,结合人才发展战略,在滨州率先创新推出“人才服务一件事”,并以此为“切口”,突出问题导向,围绕人才“来邹、在邹、建邹”三个阶段,积极构建“一站式”增值化人才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人才高地,叫响“邹爱人才·平你精彩”人才品牌,做活人才发展大文章。
人才来邹,涉及户籍办理、社会保险、档案接收、党员关系转接、居住安置等14个事项;人才在邹,涉及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入学、文化休闲、补贴申领、惠企政策等14个事项;人才建邹,涉及开办企业、项目申报、许可审批、技能提升等9个事项。对此,邹平将诸多单个事项纳入一个场景“一件事”统筹谋划,并根据不同人才特点和“个性”需求,衍生“人才服务+N”多个组合,多部门协同办理、一次办好。
“来邹”一件事场景集约服务,以“便”引才。“一件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位统筹,将“人才服务一件事”作为邹平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团队+一套工作方案”运行机制,成立由邹平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3个单位总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邹平市人才一件事”工作团队,牵头单位负责牵头编制工作方案、工作机制、业务调研梳理、流程优化再造、数据共享对接,其他单位负责集成服务办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构建起业务联动、平台支撑、数据赋能的横向协调机制。“一标准”整合人才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围绕“一件事”场景,以“整体考虑、标准梳理、统筹协同”形成人才服务环环相扣“链动效应”,统一办理流程、办事指南、服务场景、申请表单、材料清单等标准,建成“综合受理、信息共享、后台流转、并行办理”的跨部门、一站式联办机制。“一体化”推进线上线下人才“来邹”事项办理。线上,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开辟“人才服务一件事”专题模块,按照重复材料只收取一份、可共享互认材料不再提交的最简化原则,强化数据共享、互通,所有事项一张表单、一份指南、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实现办理时间由35个工作日减至15个工作日,缩减57.1%,跑动次数由9次减至1次,缩减88.9%,申请材料由53个减至35个,缩减34%。线下,在市政务服务大厅人才市场分厅设置“人才服务一件事专窗”,统一受理申请材料,各部门按职责并联审批,窗口统一发证。
“在邹”一揽子政策打包服务,以“策”留才。做优“关键小事”让人才“安心”留下。优化“人才安居”工程,筹建天健苑人才公寓、创新人才公寓、凤凰山青年公寓等“拎包入住式”公寓1204套,为900余名在邹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建设人才之家21处,全面落实人才医疗保健、子女上学等待遇,指定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质学校3所、绿色服务通道定点医院2家,为各类人才提供免费健康查体服务500余人次,做精、做细、做优人才“留邹”“关键小事”,消除安居乐业“后顾之忧”。做活“免申即享”让人才政策精准直达。持续开展“人才节”“人才服务宣传月”活动,在人才服务中心设置事项办理区、政策汇集区、人才成果展示区、学习汇智交流区等功能区域,组织开展政府精准服务进企业、人才座谈会、分享会等活动,并将“人才兴邹”40条等各类人才政策集成汇编,按行业、类别进行归类,形成人才政策指南,精准推送,绘制邹平市人才数据地图,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做足“人才服务+N”让人才需求“个性”满足。建立人才联络专员,从高新技术企业、职能部门、镇街推选产生103人的联络专员队伍,通过人才联络专员精准联系企业家及人才105人,高校学生社群15个,北京、济南以及悉尼等海内外城市“青鸟驿站”24个,满足人才服务需求100余项;探索形成“人才服务+企业开办”“人才服务+个人创业”等更加精准化、个性化、集成化的“人才服务+N”衍生服务,供人才自主搭配选择。
“建邹”一系列精准帮办服务,以“精”聚才。“真金白银”扶持人才发展。进一步加大人才奖励力度,用好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近百家企业、600余人享受奖励1500余万;实体化运行邹平人才发展集团,用活10亿元人才创业基金,向人才企业股权投资1.1亿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绿色通道”帮助人才发展。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各类人才享受“极简办”“信用+承诺”容缺办、上门办等绿色通道服务600余次。同时针对企业和人才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形成受理登记、快速办理、及时反馈、定期回访和统计分析的“闭环+协同”解决机制,全心全力帮助人才、企业解决就业、创业、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智慧政务”赋能人才发展。在银行、商超、工业园、医院等人才聚集区、发展密集区,布局3个“帮办代办服务驿站”和3个“365智慧政务服务工作驿站”,打造政务服务合作示范网点41家,让人才享受到“就近办、智慧办、更快办”的政务服务。拓展“一辆车办审批”服务范围,对人才企业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制定专属的项目审批流程图和项目手续报批计划,开展上门“定制+精准”的帮办代办服务64次,促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成就人才发展,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体制机制更加畅顺,人才生态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一件事“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团队+一套工作方案”一体化的模式,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新的探索尝试,打破了原有的部门人才服务“各自为战”的格局,化零为整、聚沙成塔,形成了人才服务的整体效应、集约效应,既扫清了制度性障碍,形成服务合力,又提高了政府服务效能,避免了政府服务资源重复浪费,更提升了人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人才“增值服务”更加集约高效,人才发展质效不断提高。改革前,服务对象需要向多个部门提报申请材料并分别办理,出现跑腿多、材料多、耗时长现象;改革后,办理时间由35个工作日减至15个工作日,缩减57.1%;跑动次数由9次减至1次,缩减88.9%;申请材料由53个减至35个,缩减34%。
人才贴心政策更合“才”心,人才高地集聚效益更加明显。青年人才集聚4936人,较去年增长13%。引育国家级人才1人,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省“外专双百”专家1人,较去年同比增长250%;全年柔性引进产业领军人才30人,同比增长36%。相关经验做法被《学习时报》《山东新闻联播》《瞭望》杂志等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