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以“关键一招”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

  2021年,枣庄市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和省委确定的“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提前谋划、全力攻坚,在各项工作取得较大突破的基础上发起深化改革“百日攻坚”行动,决战决胜、奋力冲刺,推动全年改革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省委深改委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全部按时完成;助力发展的成效明显,全年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1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10位;“滕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等2项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发文推广,8项案例被省委改革办报送中央改革办,“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助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110余项改革典型被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以改革抢先机、探路径

  聚力擘画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充分发挥改革先导作用,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各项工作,切实提升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

  提高站位、统筹谋划,把牢改革“方向盘”。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落实改革主体责任,鲜明提出没有改革创新工作只算是完成了一半,进一步营造了全市想改革、抓改革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勇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推进各项工作、破除堵点难点的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坚持重大方案亲自谋划、重要改革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协调,2021年共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6次,安排部署重点改革任务183项,批示改革事项64次。各级领导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327名市县两级领导干部、部门负责同志牵头推进414项重点改革任务,确保力量向改革集中、精力向改革聚焦,形成了抓改革的强大工作合力。

  聚焦聚力、系统集成,绘好改革“施工图”。在全部承接省委深改委重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紧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和“6+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全市重点改革任务159项。出台《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工作机制17项。抓好试点布局,全年争取火炬中心创新型产业集群、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等国家级和滕州系统集成改革、“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等省级改革试点60余项。

  强化督察、创新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市委改革办充分发挥抓督导、抓协调、抓调度的职能作用,坚持全员抓改革,强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健全“述职+问询+打分”机制,多维度查找问题不足、多层次提出意见建议、多角度推动任务落实。各专项小组承上启下,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上下协同抓改革的生动局面。枣庄市打通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相关做法,在省委改革办“四不两直”督察中得到高度肯定。

  以改革调结构、育动能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转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链长”引领,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围绕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持续深化与中建材、中科院、广药集团等企业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创建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关做法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通报表扬;聚焦长三角地区精准发力,打造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居全省第10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高于全省平均7个百分点;锂电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55.1%,3家单体企业营收突破100亿元,6家企业进入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

  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层次提升。打造浙大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推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鑫泰水处理剂、康力医疗、中材锂膜等13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瞪羚企业。全面实施枣庄市科技人才“揭榜挂帅”,首期征集重大技术需求榜单29项,榜单总金额8580万元。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110家企业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公示;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企业获评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或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26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园区集聚,壮大集群发展平台。实施管委会瘦身强体,主要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承担落实发展规划、推动政策落地、强化双招双引、协调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等任务。全面落实对开发区赋权工作,对枣庄高新区赋权1375项、对各省级经济开发区赋权310项;滕州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开发区均规划了1-2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枣庄高新区突出锂电首位产业,成立锂电产业联盟、设立锂电产业基金,先后落地吉利、欣旺达、天能、保力新能源等优质项目12个;“枣庄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以改革通堵点、疏难点

  聚力优化高质量发展“好环境”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聚焦政务、法治、服务三个领域,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全市营商环境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第107期专门指出枣庄市创建“企呼枣(早)应”平台做法,并给予肯定。

  聚焦审批提速,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切实提升政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场景,在市、区(市)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双全双百”“一件事”服务专窗,已梳理公布“双全双百”事项清单221项,打造“一件事”办事场景195个。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项行政许可事项,整合为一张载明相关行政许可信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证准营”,改革涉及的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审批时间平均压减70%以上,累计发放综合许可证1.9万张,居全省第4位。

  聚焦公平公正,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以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强力推动优化法治环境改革攻坚。持续推动落实397项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惠及市场主体2万余个。成立“4×4·专业+特色”法律服务团队,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0.6亿元。建立全方位诉求办理机制,企业对诉求办理满意率达98%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公布636项证明事项实施清单,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证明”。探索打造“1+7+N”信用差异化监管模式,完善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机制,累计为503家企业修复了2207条行政处罚信用信息。

  聚焦保障落实,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依托,整合各类热线40余条,创建“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综合平台,做到企业诉求“统一受理、统一服务、统一督办、统一回访”。2021年共接到企业诉求两万余件,办结率100%,满意率达到98%以上。深化“标准地”制度改革,推进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深化“亩产效益”分类评价改革,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土地支持722.8亩。召开2021资本赋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大会,组建金融人才服务团,实现省、市重点项目银企对接全覆盖,目前,已协调落实工业贷款52.2亿元,帮助企业设立投资基金6.4亿元。截至12月底,全市贷款余额2011.18亿元,较年初增长16.24%,位居全省第5位。

  以改革惠民生、增福祉

  聚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红利”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接地气、暖人心、小切口、快见效的民生改革举措,切实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实施“微改革”,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在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全年推出380余项“微改革”事项,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新增学位近3万个、医院床位2.5万张、就业岗位2.9万个、机动车位5000余个,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停车难、就业难、看病难”等问题。全力推进医保经办服务向基层延伸,率先在全省建成覆盖市、区(市)、镇街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络。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96个,惠及群众17.8万户,相关做法获住建部两次发文推广。全面推行“榴乡诉递”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去年以来累计处理各类诉求66.5万件,按时办结率达99.3%以上。

  打好“生态牌”,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开展“山水林田大会战”,吹起绿色发展“冲锋号”。全年完成造林2.6万亩,建设提升环库林带3078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山体修复治理450.89公顷。全面融入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国控断面水体优良比率100%。大力推动环城绿道建设,打通生态环境“大动脉”。建设环城绿道258公里,沿绿道集中打造多彩森林区域6万余亩,串联起省级以上森林湿地公园13处、乡村旅游镇村137个、旅游景点景区55处,带动林果采摘游、绿道骑行游等业态加快发展。创新打造全域生态街巷,疏通城市管理“毛细血管”。从离老百姓最近的背街小巷抓起,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街巷建设,累计投资2.48亿元,建成生态街巷825条,修缮小巷路面137万平方米,修整立面墙体56万平方米,完善水、电等管网112千米,建成健身休闲场所和袖珍公园125处,惠及群众260余万人。

  画好“同心圆”,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城乡融合成效显著。开展乡村振兴示范镇、特色镇“双十镇”建设,全市10个示范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13.51%、较2020年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29.9%、高于全市18.5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53元,同比增长10.5%。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探索实施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配套建立专业化报酬体系和“全链条式”管理机制,全市187个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村当年实现“清零”。截至目前1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过80%,集体收入过百万元村新增30余个。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目前已经入市8宗,面积312.67亩、出让价款8301.1万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1个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滕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做法被中央改革办刊发。

  2022年是枣庄市“重点工作提升年”,全市上下将继续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推进改革,为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六大提升工程”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全面提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编:王焕杰
审签:张达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