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滨州精品丨刻刀一起一落 笔墨一印一染 二十一代匠心守护清河镇木版年画传统技艺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宗琮 王卫 滨州报道
“武定府有个清河镇,家家户户迎财神。祖上传下聚宝盆,传给近乡和远村。”多少年来,朗朗上口的民谚,在滨州远近相传,不仅唱出了清河镇木版年画悠久的历史,也道出了它的兴盛…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清河镇木版年画第21代传人王圣亮家中,感受传承近三百年的文化技艺。
走进王圣亮的家,记者被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年画所吸引,上面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地上有序地摆放着几十块已经雕刻成型的木板,年近古稀的王圣亮迈着蹒跚的步子搬着一块块木板来回于阳台与客厅。“木板保存的条件苛刻,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只能不断地给它们调整位置。”记者注意到,每一块木板都被王圣亮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薄膜包裹着,“它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必须呵护好它们”。
王圣亮向记者介绍,他八岁就跟着爷爷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到现在已有六十年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刻制分为起稿、制版、刻版、印制等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精益求精,慎重落笔,比如在刻版的时候,一旦有地方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整块板就没法使用了,只能重新选板、雕刻。”王圣亮说,“木板的选材也是很严格的,必须用八十年以上的梨木,找当地有名的木匠先刻成同样大小的板子,这其中要选出质地光滑、没有虫眼的板子才能进行雕刻。”记者了解到,由于梨木质地坚硬,对雕刻的技艺要求高,往往一块线版的制作要长达一两个月,而一块色版由于只能做单一色彩,做成一幅年画往往需要雕刻四五面木板才能完成。据王圣亮介绍,他的作品《炮打日本兵》就曾花了四个半月的时间雕刻。记者看到《炮打日本兵》的拓印初稿,上面人物刻画得体贴入妙,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戮力同心、艰苦卓绝的年代。
近年来,随着工业印刷行业的兴起,木版年画日渐衰落。在此背景下,王圣亮发觉保护木版年画迫在眉睫。“这个事必须要抢救起来,失传可就麻烦了。”王圣亮告诉记者,这几十年间,自己在天津、潍坊等地四处寻找史实资料,想要去深入挖掘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并把找来的资料整理成册向大家展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住老祖宗的这门手艺。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只是寻找和追忆是不够的,想要传承下去必须要要想办法创新,打造滨州特色的年画品牌。“近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滨州本土的文化,并把其融入在年画之中,想要通过打造我们滨州特色的年画品牌,让清河镇年画可以承载更多的含义。”记者了解到,由王圣亮创作的“孙子文化”系列年画作品《孙子圣迹图》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而背后付的地劳动只有王圣亮自己知道。“由于孙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典故所塑造的人物都不尽相同,对创作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个作品经过多达几十次的改版、修改,并请教了省里的相关专家后才完成定版,光是修改的稿纸就有近半米高,刻坏的版更是不计其数,最终得到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王圣亮满脸自豪地说。
据悉,王圣亮创作的“孙子文化”系列年画包括赐姓封采、敬献兵书、吴宫教战、经国治军、破楚入郢、飘然归隐6部分,每部分都是以历史典故为背景。为了更好地使大众接受,王圣亮改变了以往的手法,使其化繁为简,用极简的线条刻画来呈现丰满的人物形象,被业内外人士争相收藏。
谈起今后的传承与保护,王圣亮告诉记者,他现在经常到学校手把手地向孩子们传授年画制作技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清河镇木版年画,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们也来登门求教,还有几个文化公司联系我,想把木版年画做成一个产业,我坚信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清河镇年画定能焕发新生。”王圣亮说。
据了解,2008年以来,清河镇木版年画先后获得了山东省、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此外清河镇木版年画也多次参加了在香港、上海等地举办的展览,有的作品甚至受到外海人士的青睐。
近三百年的技艺传承,六十载倾情刻画,看似简单的几块木板却承载了王圣亮的毕生心血。对于王圣亮而言,“清河镇木版年画”不仅是爱好,更是对传统地坚持和敬畏。“入木寄情深”,王圣亮用六十年对待木版年画的感情感染着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技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