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滨州|向海图强壮大海洋经济 兴业兴产铺设特色“蓝色景图”

··

  编者按:多彩绘就发展蓝图,乘势建设富强滨州。近年来,滨州紧扣“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历史使命,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全市各项事业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成效。滨州经济稳健向好的“形”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已经迈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大众网滨州应时推出“多彩滨州——点赞智者智城”系列采访,以“红、黄、蓝、绿、金”为底色,聚焦滨州“十强”产业、“双型”城市建设、“智者智城”城市品牌,展现滨州在发展浪潮中,勇于践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动能发展经验,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滨州答卷。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鹏 滨州报道

  位于渤海湾畔的滨州有着长达126.44公里的海岸线,浅海、滩涂、湿地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鱼虾蟹贝藻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沿205国道一路向北,透过芦苇荡,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水面如镜、海鸟飞弋的盐田虾池,这里就是渤海湾的“海上粮仓”,是数千年的河流迁徙、海洋潮汐留给滨州数百万亩(9.37万公顷)的天然财富。一直以来,向海图强是滨州人民不断追逐的梦想,2021年,滨州统筹推进海洋发展26项重点任务,完成海岸线修测、国家海洋督察等重大工作,同时强化海洋发展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临海特色产业规划》,引领“十四五”期间“海上滨州”建设为滨州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一幅美丽海洋、活力海洋、和谐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的画卷将在滨州沿海缓缓展开。

滨州港

  港口建设启航滨州“蓝色愿景”之梦

  徒骇河流经滨州境内,是滨州唯一一条实现陆海联运的河流,也是滨州最主要的渔港——岔尖渔港的所在地。岔尖渔港紧邻岔尖村,濒临渤海湾,洋流为渔港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过去的岔尖村以海洋捕捞和浅海滩涂养殖为业,但是存在自然航道港湾少、吞吐量小、大船难以进入停泊的问题,如遇恶劣天气,渔船只能分散停泊在浅海或河道暂避,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几十年间,风里浪里,小小的港口见证着渔民们靠海吃海的历史。而现在,宽敞的通港公路、新修成的“U”型港湾是岔尖渔港崭新的模样。渔港码头上,上百艘大小渔船犹如即将出征的“战船”,整齐排列在港口,渔家歌舞、渔民祈福、宣布开海、千舟竞发等壮观、震撼的场景轮番登场。

  在《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中,北海岔尖一级渔港被列入全国渔港建设布局重点支持范围,在不久的将来,岔尖渔港会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功能渔港之一,可容纳渔船600余艘,在促进渔港综合开发,拓展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渔港多元化功能和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繁荣发展沿海经济上取得联动效应,不断助推着滨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停靠在岔尖渔港里的渔船

  2017年12月,滨州港一类开放口岸获国务院批复,结束了滨州作为全省7个沿海市惟一没有实现口岸开放的现实,标志着滨州真正打开了融入世界的“海上大门”。山东港口滨州港腹地深远,物产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一胜利油田的主采区,也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和原棉生产基地。滨州港位于渤海湾西南岸,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共同规划建设的重要港口之一,是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最近的出海通道,是山东和滨州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最近的出海口岸。

  近年来,山东港口滨州港紧紧围绕“高强活优清”,深入贯彻落实“四港联动”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以港促产”、“以产兴港”、“港城互动”的目标定位,不断提高港口对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自港口整合以来,山东港口累计投入山东港口滨州港资金30余亿元,2021年预计实现吞吐量 860万吨,较去年增长26%,而且2021年实现了首次进口活牛、煤炭,货源品种逐渐多样化。

  目前,山东港口滨州港正在建设由原油、成品油系统工程和丙烷、丁烷系统工程组成的两大系统工程。随着口岸开放的实现和港区项目建设的积极推进,山东港口滨州港将由单一的干散货作业实现向干散货、油品、LPG等综合性作业模式转变,对腹地内企业的服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港口自身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极大改善。预计到2025年,山东港口滨州港年吞吐量可达1800万吨以上,货源结构完成由传统的内贸干散货向外贸干散货、集装箱、油品拓展,能够满足全市重点企业和新落地项目运能需求。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将港口作为发展的战略资源,成立港口发展服务工作专班,围绕支持港口重点建设项目,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全力保障项目落地落实。在人才引进、税收返还、物流运输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扶持山东港口滨州港集装箱、散杂货、液体散货等尽快上量,共同推动山东港口滨州港做大做强。同时注重做好产城规划布局,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山东港口滨州港中长期发展规模、发展模式和战略规划目标,提供山东港口滨州港发展所需土地和海域资源,做好临港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及开发区发展规划布局,实现一体化、集约化发展。

  生态渔业助推滨州“蓝色愿景”之澜

  滨州拥有1895.9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浅海、滩涂、湿地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其中,鱼虾蟹贝藻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海洋生物800余种,是中国海珍品的重要产区。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造就了多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还为渤海水产、永利盐业、海缘科技等传统海洋渔业企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脊岭岛”、“鑫涂”、“阔佬”等知名品牌在滨州孕育成长。2021年,全省唯一、全国2个之一的渤海水产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获批落户滨州,中国白对虾种都、中国文蛤之乡落户滨州市,并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滨州对虾节暨2021滨州水产博览会,并打造了“黄河流域可推广、可复制的渔业绿色高效发展模式”,“生态渔业”产业集群成为全市唯一入选2021年度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

渔民展示丰收的盐田虾

  202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滨州市“盐碱地里养对虾”的生态渔业模式。滨州市位于北纬38度纬度带上,终年温差大,海水盐度高,自古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盐场。为充分利用滨州市广袤的盐田资源和盐田特有的生态系统,滨州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盐田虾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内,渔业企业减少人为干预、模拟自然生态,依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存活下来的盐田虾肉质紧弹、纤维粗、虾青素含量高,成就了盐田虾“体色清亮、肉质紧糯、味美鲜甜、品质野生”的特点。

  同时,滨州市渔业企业瞄准“蓝色育种”,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研自育抗高盐的南美对虾,完成在盐田虾养殖领域对国外的反钳制。滨州市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以服务大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宗旨,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敬业的科技团队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对虾良种、良养、良销,种源可选可控,解决了“虾种”这个“大”问题。2021年8月,种苗繁育中心项目、海马养殖及育种基地建设项目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渔港经济园区签约落地。

  为更加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践行滨州“经略海洋”战略部署,滨州市推动渔业模式向工业化全面转型,并逐渐向种苗研发和高端加工等终端产业聚焦,从传统型企业转型为科技创新发展企业。滨州市着力打造集科研、育苗、养殖、加工、营销、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风、光、渔、溴、盐”资源,创造性发明了“一水多用”的“貔貅”生态养殖模式:初级海水养殖盐田虾、初级卤水养殖丰年虫等盐田虾优质饵料、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生态系统各板块之间相互承接,将海水的梯度利用与人类工业活动完美融合,实现了海水的综合利用,同时大力探索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资源利用,形成了“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绿色产业链”。

  近年来,滨州市依托“生态渔业”,全面优化提升水产产业,除打造水产种业全产业链,建设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外,滨州市还推动建设正海贝类繁育中心、海缘海马育苗基地,培育出一批“育繁推”龙头企业,打造从研发到中试、生产、推广、营销的全产业链条;同时滨州市发展水产精深加工,建设沾化海晟水产加工产业园,引导渤海水产、博兴三荣、沾化昶晟等加工企业开发冷冻调理食品、海味休闲食品、水产预制菜等产品,推动海洋渔业从“初级养殖”向“海洋食品”突破;拓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北海汇泰、博兴方圆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延伸货物集散、加工配送、电商交易等功能,实现海洋渔业“接一连二带三”融合发展。

  新兴产业奏响滨州“蓝色图景”之歌

  受过去的发展历程、开发重点和产业基础影响,滨州海洋经济体量在山东省七个沿海市中最小,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全市“十强”产业之一,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林立在盐田间的风力发电塔

  为扶持滨州市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滨州市委、市政府公布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年产20万吨高效海洋生物营养制剂项目建设,加快海马、螺旋藻、DHA油、鱼骨蛋白肽等优势海洋生物制品专业化生产;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面向深海大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风电装备、海洋输油软管、深海养殖网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滨州智造”品牌;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建设沾化区2GW渔光互补等项目,助力全市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海水淡化产业,全市首个鲁北碧水源5万吨/日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并进入试运行,二期10万吨/日工程列入全省重大储备类项目。

  同时,滨州市还重视科创产业,推进智慧海洋建设项目,整合现有的海域海岛动态监管、海洋执法巡查系统、渔政渔船应急指挥等涉海信息化系统及基础数据,开发建设集海域、海岛、渔业、监测、预报减灾、海洋生态、海洋经济、海洋执法、基础地理数据等于一体的智慧海洋大数据云平台,数字赋能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发展海洋碳汇,规划建设“浅海贝藻类蓝碳产业示范区”,以沿海滩涂湿地、海洋牧场、贝壳堤为重点,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海洋碳汇基础研究,摸清本底资源,逐步探索海洋碳汇抵押贷款、交易试点等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海洋科创服务及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开展不同模式下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制定相应技术规范和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海洋产业孵化的应用型平台;并积极承担国家试点任务,稳步推进海域自然资源统一确c权登记、全民所有海洋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海洋灾害风险普查3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光伏发电项目

  2021年以来,滨州市按照“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的战略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发展经济、双招双引、服务企业主责主业,着力谋求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内生活力、发展环境“四个突破”,全力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强力引领、创业活力迸发、发展环境优越、清风正气充盈”的现代化新滨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生态保护筑牢滨州“蓝色图景”之基

  近年来,滨州市着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1年,滨州市获得中央2022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亿元。根据《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通知》(财办资环〔2021〕48号)要求,滨州市财政局会同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组织申报了滨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组织的竞争性评审中,滨州市顺利通过选拔,成为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之一。

  该项目实施地点位滨州市于沾化区套尔河河口至潮河河口之间海域,通过打通水体交换通道、拆除围坝、互花米草治理、牡蛎礁修复、盐沼修复等举措实现退养还湿,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和生态减灾能力。该项目总预算4.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地方财政配套1.06亿元。

宛如调色盘的北海盐田

  不仅如此,无棣县正海牧场连续数年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修复,一面对贝类进行播种,一面护滩涂,禁止灭绝式的挖掘,2016年至2017年,正海牧场投资2.2亿元用于贝类苗种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亿粒、文蛤30亿粒、毛蚶30亿粒。后一年,投资1.05亿元,投放毛蚶苗种15亿粒、文蛤15亿粒、四角蛤20亿粒。2019年投资1.05亿对贝类资源修复,其中投资文蛤苗种15亿粒、毛蚶20亿粒、四角蛤15亿粒。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正海牧场也得到了经济上的收益,可谓双赢。

  2021年,滨州港附近发现巨型牡蛎礁,是继2017年发现近江牡蛎礁之后,在滨州海域又一处新发现的巨型牡蛎礁,这也是迄今为止长江口以北保护完好的单个面积最大的长牡蛎礁。巨型牡蛎礁发现后,相关部门计划成立专家组和课题组,重点研究牡蛎礁地形地貌、成因和演变。牡蛎礁的发现证明了滨州市生态举措的必要性。

老人带着孩子在贝壳堤附近海岸边游玩、捡拾贝壳

  滨州市水域滩涂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海洋是未来滨州发展的后劲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滨州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为谱写滨州特色“蓝色图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张 爽
审签:卢志强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