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科教产全链条融合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发展能力

··

  编者按:2月10日,山东省教育厅召开202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交流环节,青岛、淄博、潍坊、日照、临沂市教育(教体)局和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改革攻坚,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探索出了科教产全链条创新和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融合发展。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全谱系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省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实施“科教产融合创新试点工程”,设立“培新、培优、培英”基础研究培育基金项目,2022年共立项193项,总经费4360万元,全面推广“包干制”,释放创新活力,提升校(院)应用基础研究能力。2022年获批国家基金69项目,主持重点项目1项,立项数量升至省属高校第5位。

  二、以需求为引领,形成高效的关键技术研发体系。面向经济主战场,建设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光纤智能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助推绿色低碳、海洋强省、数字强省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度参与崂山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海洋传感器研发,积极参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算力网络研发建设。组建紧密型高水平研发团队,瞄准产业需求,校(院)内通过“揭榜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课题27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66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智慧海洋”重大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7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从5.9亿元增长到12.4亿元。

  三、以应用为目标,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经省政府批准,整合划转省科学院所属30余家企业组建省管一级国企——山东科创集团,由校(院)代管。依托山东科创集团,构建了“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科技+金融(资本)+产业”成果转化模式,建设了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每年遴选一批应用前景大的技术成果,集中进行孵化、熟化、产业化。牵头十余家知名高校院所、省属企业发起成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构建服务于全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科创企业集群培育的生态系统,扎实探索山东特色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科教融合以来,校(院)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累计突破20亿元,孵化企业50余家。独创的“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合作模式在全省推广,与21个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基金,累计立项支持项目168个,资助金额6055万元,地方政府资助金额8040万元,撬动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75亿余元。

  四、以育人为初心,构建科教产深度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新工科”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以“学部制”改革为基础,实现“学院—研究所”深度融合,鼓励科研人员不断走上讲台,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部分专业采取“2+2”、“3+1”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目前,科已有458名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50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本科教学。坚持开放性办学,充分利用学校与产业界结合紧密的优势,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育人,鼓励产业教授进课堂,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在企业中真题真做,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协同推进,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师生将各类竞赛与双创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开放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内容,推动优质项目孵化落地,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实践、研究“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模式。近年来,我校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保持全省高校前列,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98项。

  下一步,校(院)将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加快凝练办学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创造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

责编:刘佳琦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