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好人”程亚红:她为什么称自己作“毫光”?
··
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济南报道
在山东财经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总爱围着一个身影喊“老妈”。她不是“超人”,没有披风,却用一颗赤诚的心,将平凡的日常编织成温暖的诗篇。她是山东财经大学的体育教师程亚红,也是匿名捐助者“清泉”“毫光”。
生于1979年的程亚红,曾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爱心人士”、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最美教师”与教书育人楷模、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创办了“清泉义剪”“程妈妈工作室”等爱心品牌,27次无偿献血,资助贫困学子若干,获评“济南好人”。
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她说:“帮人就像呼吸,是本能,不是选择。”那些化名“毫光”“清泉”的捐赠,恰似她人生的隐喻——点滴汇聚,终成江河。
大众网记者采访“济南好人”程亚红
课堂内外,她皆是“妈妈”
在程亚红的体育课堂上,总是饱含着“家”的温度。有的学生动作不标准,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有的学生因挫败垂头,她悄悄记住每个人的名字,用一句“慢慢来”化解焦虑。有人不解:“公共课而已,何必这么拼?”她只是笑笑:“家长把孩子交到我手里,就是一份信任。”
程亚红告诉记者,在她的课堂上,总有学生会提前到场。一名曾逃课成瘾的学生说:“别的课能躲,程老师的课,来了就不想走。”或许,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技巧,而是那份“视如己出”的真心。
“妈妈去理发店总是剪不出来想要的发型,于是我便‘修炼’了理发这门技术。”据程亚红介绍,学习理发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妈妈。后来便逐渐将“义务剪发”扩大到了学校与社区的范围。
在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程妈妈工作室”不仅是理发工作室,还是学生们休憩的心灵港湾。午休时分,程亚红手持剪刀,一边为学生们理发,一边倾听他们的烦恼。“一开始我是带着工具去宿舍为他们理发,后来学生处给了我一个‘固定空间’,也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想免费理发的学生都可以在线预约,我的技术还算不错。”在程亚红眼里,她剪掉的不只是头发,还有学生们压在心头的“石头”,“我习惯边理发边和孩子们聊天,他们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告诉我。”
不仅如此,程亚红还创办了“清泉义剪”品牌——积极参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与爱心献血者的义剪活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程Tony”,“空闲时间,我也会参与面向长途司机、搬运工人、清洁工等开展的义务理发活动,剪发算是我的‘强项’,我愿意用我的‘强项’去帮助更多人。”据悉,两年间,程亚红共参与组织172次义剪活动,服务601人次。
程亚红为老人义务剪发
无声的诺言,长成一片“森林”
程亚红的善意还流淌在血液中——27次无偿献血、登记捐献所有器官、为白血病患者捐献血小板、登记采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即便因血压过低被拒,她也坚持“能救一人是一人”。
“做好事的习惯,是源自我的家庭。”程亚红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母亲与哥哥都是很善良的人,“记得我5、6岁的时候,有位老人来家里讨饭,穿得很少,妈妈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他。可能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但这在我们家是稀松平常的事——帮助别人对我们来说,就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程亚红笑着告诉记者,她的哥哥也是一样,“大学时,哥哥获得了人生第一笔奖学金,他选择把钱全部捐出来给贫困儿童。”
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程亚红并不觉得做好事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而是融为生命的一部分。“我大概从工作以后,就开始陆续捐款,看到谁有困难就会捐一些,到底捐助了多少自己也记不清。”在她的电脑中,有一个名为“爱无边”的文件夹,记录着一对一资助的贫困学生和事实孤儿信息——四川峨边、青海民和、甘肃靖远、湖南株洲……这些地名背后,是她资助的孩子们成长的轨迹。每当汇款时,程亚红总在备注栏填上“毫光”二字。有人问她为何选择这样的化名,她说:“道家讲‘大道至简’,佛家谈‘一灯能破千年暗’。善意不必惊天动地,一点微光也能照亮黑暗。”
“善良不是独行,而是唤醒更多人心里的光”。程亚红的爱心,同样感染到了身边的人。
6岁那年春节,女儿便将800元压岁钱一分为二:一半购置文具,另一半捐给因车祸失去双亲及右腿的5岁男孩。当程亚红带着女儿去看望男孩时,女儿却闹着要匆匆离开。问及原因,女儿稚气回答:“我有妈妈陪,但小弟弟的妈妈不在了,我怕他看到你会难过。”这份善意持续生长——7年后她开始资助贫困学子,并立下18岁献血、登记器官捐献的志愿。
受其影响,多位亲友也相继加入公益行列:程亚红的往届学生陈博主动帮扶事实孤儿,学生布御新成为公益组织志愿者,同事郭睿定期捐献血小板。更令人振奋的是,学生闫建松受老师献血行为感召,于近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济南市第18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程亚红常说“君子不器”,她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某一方面,生活中、工作中、新闻里、社群里、公益活动中……哪里有需要,她便会尽其所能伸出援手。
程亚红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去坚持,只是因为是对的”
在记者采访程亚红的过程中,问了她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一直坚持做好事,不被人理解的话,产生过动摇吗?
程亚红给出的答案是:“去坚持,不是为了被肯定,只因为是对的。”
在做好事的道路上,程亚红遇到过许多质疑,“有人说我‘傻’,挣了钱都捐出去,空闲时间就去做公益,不理解我的这种行为”,但在她看来,受到质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傻就傻呗,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让右手成为右手,是对右手最好的褒奖。让好人成为好人,能自由自在地做好事,就是一笔财富。”
程亚红告诉记者,她做好事并非为了得到什么,无论是名誉,还是别人投来的赞许目光——“如果说真的收获什么,那大概是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同,但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收获了面对困难的力量,更获得了接受无常的底气。现在我的心很平和,什么都可以接受。”
45岁的程亚红,看上去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朝气与活力。在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磨炼后,她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如今,家人身体健康、女儿学业有成、工作精进顺利,她也拥有了更多时间去帮助更多人,“我的男朋友很支持我,他为我准备了一个十分专业的理发工具箱,与配套的工作服,这让我显得‘技术含量’更高了。”程亚红幽默地对记者说。
所以说,“好人好报”是何物呢?大概是学生喊“妈妈”时的依赖,是受助者眼里的星光,是女儿学着捧出爱心的模样。岁月无声,程亚红用事实证明:温暖他人的人,终将被温暖环抱;种下春天的人,自有百花一路相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