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为枣庄乡村振兴“加电蓄能”
··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张署光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当下农业发展的新定位,也是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素有“鲁南明珠”的枣庄,近年来,在积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立足实际、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引进人才等方面做实工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加电蓄能”。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优势。枣庄下辖5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不同区市(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时,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近年来,山亭区水泉镇立足资源禀赋,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引导农户将优质地瓜加工成绿色保健的地瓜干、地瓜脯等系列产品。如今,全镇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该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探索出一条以特色农产品出口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科技赋能,提升生产效率。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走进枣庄市峄城区的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智能玻璃温室和新型装配式日光温室内,种植的西红柿植株枝叶翠绿,饱满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眼前这一幕恰恰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枣庄各级立足实际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立体农业,培育更多蔬菜瓜果新品种,走好科技强农、质量兴农之路,让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就农业论农业,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枣庄是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素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枣庄将石榴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从石榴叶、石榴皮、石榴籽、石榴树根到石榴文化,全力挖掘开发石榴身上的“宝藏”,做深做透本地“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培育石榴产业集群,打造完整产业链,努力让百姓过上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的日子。
人才支撑,激发内生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24年以来,枣庄全市上下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各级各部门围绕“聚人口、增人力、引人才”进行了扎实有益的探索,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降幅收窄、总体趋稳,驻枣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枣率”明显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取得积极阶段性成效。借此,对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来说,要充分发挥本市高等农林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另外,还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统筹用好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例如2024年滕州市洪绪镇依托“田间课堂”的开办,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还壮大了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久久为功。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产业等要素的作用,才能让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