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财评|粮食连年丰收,山东为何还要强调“节粮减损”

··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文婷

  8月2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多此提到“节粮减损”的概念。作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加工转化大省,山东全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此时强调“节粮减损”释放出什么信号?

  首先要清醒认识到,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依然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仅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流通环节损失浪费的粮食就高达7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接近于2020年吉林省全年粮食产量。

  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态势下,中国饭碗更需要端稳端牢,以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冲击。而要端牢中国饭碗,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多年来,随着种子质量、农田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不断提升,我国粮食产量取得了质的飞跃,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产能长期进步下,从“节粮减损”这一方向入手,将为保障粮食安全释放出巨大潜能。山东作为粮食大省,做好“节粮减损”工作,无异于实现大面积增产增收。

  推动节粮减损工作,山东聚焦储粮这一环节做出了特色。为确保粒粒归仓,全省建成完好仓容4170万吨,应用环流熏蒸系统仓容2369万吨,应用粮情测控系统仓容2700万吨,应用机械通风仓容2980万吨,仓储设施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仓容充足基础上,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在全国率先上线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的远程监管系统——“科技赋能”已成为山东储粮工作的重要标签。

  粮食安全,既需要大国粮仓“压舱石”,同样需要万户千家藏粮于民的“小粮囤”。为此,山东自2007年以来,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98.8万个,能够在3-5年内保持粮食品质基本不变。全部投入使用后,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4.9万吨,按市场价格测算减损增收近1.2亿元。

  天地“粮”心,珍食莫蚀。要想通过“节粮减损”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不仅要靠政府和粮食行业发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凝聚起节粮减损的社会共识,让惜粮、爱粮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才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创造出更多“无形良田”。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文婷 报道 策划 齐淮东)

责编:杨童童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