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服务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

  编者按:2月10日,山东省教育厅召开202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交流环节,青岛、淄博、潍坊、日照、临沂市教育(教体)局和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主动对接山东先进制造业强省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深耕制造业领域,以“双高计划”建设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智能制造办学特色愈发彰显,服务产业转型成效更加显著。

  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一)对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于区域产业链发展,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纺织服装等11个专业群。近三年,新增智能制造类专业9个,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形成雁阵式专业布局,制造类专业占65.5%,覆盖我省制造业31个大类、27个行业。

  (二)牵头成立山东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集团凝聚150家成员单位,共育产教融合企业20余家,实施现代学徒制专业21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62个科研平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

  (三)建成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平台。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政行企校共建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创新与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包含14个实训中心、58个实训室,建有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中心、纺织服装数字化车间、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等5条智能产线,面向智能控制技术等27个专业,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300余项,近三年承担教学任务100余万人时、培训企业职工12万人日。

  二、深化科教融汇,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

  (一)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助力产业技术升级。携手豪迈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名校,建设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等2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引育产业教授、泰山学者、全国技术能手等高层次研发人员118人,柔性引进2个本科高校专家团队,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22个。近三年立项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7项,到位经费3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78项。

  (二)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促进科教融汇育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推进专业智慧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发挥平台优势,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到课程和教材。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强化“双创”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双创实践,85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如,就业于烟台万华的毕业生,30%就职于万华中央研究院,担任科研助理,参与研发POE国产工业化和国内首套尼龙12中试装置。学院获评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三、深化校企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一)校企协同,构建新型教学资源供给体系。对接科技变革和产业转型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推动46个专业对接49个证书试点,合作开发新教材112部,共建精品在线课程1000余门,其中国家级7门、省级99门;主持建设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资源库3个。

  (二)校企协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推动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近年来引进三年以上企业经历教师84名,大力培育省级技术技能大师等行业领军人才,建成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高达89%。

  (三)校企协同,创新“职场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潍柴动力等头部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建设670个实训基地;将企业产线引入学校,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场景浸润、教学做一体。近三年,50%以上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头部企业,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上岗即上手,山科-歌尔人才培养模式等三项案例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责编:杨涛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