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长兴 幸福利津 | 盐碱地上奏响科技兴农交响曲 全国媒体利津行首站探访凯盛浩丰智慧农业示范园
··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赵奕宁 东营报道
4月2日,黄河入海口的春风裹挟着科技的气息。全国20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东营利津,在“全国媒体利津行”首站——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见证了一场传统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革命”。这座占地150亩的“蔬菜工厂”,以71100平方米的荷兰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为舞台,用240个传感器与230个控制器谱写出一曲农业工业化转型的华章。

数字大脑让番茄生长“会说话”
踏入温室,7万株樱桃番茄植株如绿色瀑布般从5米高的钢架倾泻而下,串串红宝石般的果实点缀其间。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地面纤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全然颠覆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我们打造的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植物计算机’。”园区技术负责人向采访团演示“浩丰农业大脑”数控系统:二氧化碳浓度、EC值、pH值等240项参数实时跳动,30万条/天的数据流通过算法转化为对天窗、幕布、水肥的精准调控。
“过去种地靠人脑,现在种地靠电脑。”望着“浩丰农业大脑”上跳动的实时数据,采访团记者不禁感慨: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拥有专属“数字档案”,从定植到采收的200余天里,它们始终沐浴在22℃的恒温环境中,享受着比婴儿奶粉配比更精准的水肥灌溉。这种工业化思维重构的农业范式,让亩产达到30公斤/平方米,较传统温室提升5-6倍,年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

绿色密码向盐碱地要“黄金效益”
在省地矿局建设施工的地源热泵机房,工作人员指着一组U型地埋管介绍:“我们向地下120米‘借’能量,用地热为植物创造‘四季如春’。”作为全国首个完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的农业项目,这里每年可节省能源成本3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5300吨,相当于种植30万棵树。更令人称奇的是雨水回收系统——通过立体集水、三级过滤,将降水利用率提升至90%,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颗番茄的“饮用水”比矿泉水更纯净。
“谁能想到,这片盐碱地上竟能长出国际大奖番茄?”站在玻璃幕墙前,记者望着窗外泛白的盐碱地,再看温室里蓬勃生长的植株,顿觉科技的力量如魔法般神奇。园区巧妙避开盐碱胁迫,以岩棉基质取代土壤,用无土栽培、熊蜂授粉等技术实现“零重金属、零农残、零激素”的洁净生产。去年,“一颗大”樱桃番茄捧回“国际美味大奖”,如今更以黄金酸甜比征服盒马、百果园等3000余家零售终端,成为高端生鲜市场的“顶流”。
“小番茄”激活乡村振兴“大棋局”
在包装车间,工人们身穿洁净服正将番茄分拣装盒。村民老杜一边操作一边告诉采访团:“以前种地年收入不到2万,现在当‘工人’月薪就有三四千元。”这座“蔬菜工厂”不仅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0%,更辐射带动周边二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
“智慧农业不是孤岛,而是产业集群的引擎。”利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种植技术向周边输送,同时依托凯盛浩丰覆盖17省的销售网络,让利津番茄48小时直达全国餐桌;而抖音直播间里,主播手持糖度检测仪展示番茄的12.5°甜度,瞬间引发3万网友抢购——这正是传统农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记者手记:
利津媒体行首站,采访团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项目,更是一部写在黄河三角洲的“农业未来启示录”——当数字技术拥抱盐碱土地,当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产业血脉,农业振兴便有了超越时空的澎湃动能。正如温室中一串串沐浴科技之光生长的樱桃番茄,利津农业的现代化之路,正以优秀的品质与效率,向中国递交一张崭新的“利津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