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何以“上新”

··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张忠德 孟令洋 杨秀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天然载体和主阵地,正成为各地竞逐的热门赛道。

  截至2023年底,山东累计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位居全国第1,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构建形成了“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模式。当前,在产业飞速变革的背景之下,各地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错位中抢位发展,更好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近日,记者在青岛、烟台、枣庄等地进行了采访。

  从原始创新做起

  3月26日,青岛地铁6号线空载试运行。随着这趟被业界称为“最聪明的列车”驶过,其背后的“最强大脑”TACS系统(列车自主运行系统)随之揭开神秘面纱。

  “说它聪明,是因为过去咱们的地铁列车都是由控制中心和地面设备来控制管理,列车本身只能被动响应,让开多远就开多远,让开到哪儿就开到哪儿。现在,列车与列车之间能直接‘通话’,后方列车直接获得前方列车的状态信息进行自主判断,自主调节列车运行速度。就像列车有了自己的‘大脑’,能够自主‘奔跑’。”中车四方所是TACS国家示范工程的技术总牵头方和系统集成方,中车四方所(中车制动)北京研发中心副主任高天对试运行结果很满意。

  从第一列“和谐号”、第一列“复兴号”、第一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到TACS系统助推地铁列车从被动运行到自主运行的技术跨越,青岛已经成为国内轨道交通制造领域的一极。当前,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产业链产值达千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对这样已经领跑全国的产业集群来说,想要往前进一步,技术攻关是一条难走但必须走通的路。“8年攻关,列车运行的可靠性提升2个数量等级,由99.99%提升至99.9996%。别看数字变化不大,但在行业内两个数量等级的提升就是百倍的进步。从列车折返效率看,提升了15%。这意味着运营高峰期时,每小时可以多上线6列车、多运送约8000名乘客。”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刘纪俭说。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应用性科研成果最丰富的产业。下一步,山东将出台举措,重点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强化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结合自身优势厚植产业沃土后,还需通过补齐补强产业链、培育产业人才生力军等方式深耕细作,促进产业茁壮成长,聚木成林。

  今年1月,海阳东方航天港,“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海上发射和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迈上新台阶。

  “通过发射资源、技术与资金的有机融合,我们的目的是搭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航空航天企业、项目落户东方航天港,抱团奔赴星辰大海。”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说。其实,此前海阳并没有深厚的航天产业基础。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为母港,实施国内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自此开启海阳“问天”的征程。如今,以东方航天港建设为平台,海阳将现有资源统筹和串联起来,“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形成产业发展核心能力。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座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正加速崛起。

  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要求高,想要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依赖集群优势。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其中千亿级集群达到10个,带动上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超过2万家。今年,我省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

  抢占发展新赛道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的不是短期内的经济增速,而是长期内具备比较优势的竞争力。这就要求选准赛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全国传统能源基地枣庄来说,这个着力点是新能源产业。

  3月27日,在协氢新能源枣庄睿创2.0智能生产基地,随着机械臂高速运转,氢能燃料电池空冷堆完成GDL、CCM、离型膜的卷料裁切与叠加,随后点胶、装堆、检测各种工序依次进行。一旁的工人紧盯空冷堆装堆可视化平台,不时操作,一件件氢燃料电池产品源源不断地下线。

  “不同于商用车、乘用车场景下的氢燃料电池,我们生产的电池主要应用在两轮车、无人机、移动电源等场景,进而推动氢能无人机、氢燃料电池两轮车、氢能移动电源的商业化应用。”协氢枣庄总经理韩兵介绍。我们落户这里,正是看中了枣庄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劲的势头。公司计划在枣庄规划建设更大的生产厂房,不断推动氢动力两轮车、氢动力无人机等的商业化。

  山东各地正在积极布局新赛道,挖掘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济南提出,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赛道”为主攻方向,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随着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腾讯云北方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东营数字经济规模能级和产业集聚度大幅提升……

  当前,山东正在改变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刻板印象,以智能制造、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动能优势不断积累,产业链条不断地延伸。2023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后劲足的优势更突出。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张忠德 孟令洋 杨秀萍)

责编:高雪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