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人才有“破格权”

··

  创新突破开新局·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 大众报业记者 张海峰 蒋丽君 武红鹏

  前不久,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以下简称轻量化院德州分公司)行政总监宁树林收到德州市德城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送来的人才政策汇编等“大礼包”。他说:“太好了,我们可以按图索骥,获得更多的人才政策支持!”

  轻量化院德州分公司2019年5月与德城区成功“牵手”,科研团队中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高级工程师以上6人,博士硕士10人。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海工装备等领域,开展材料、工艺和装备三位一体的复合材料原创技术研究,推动了轻量化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但受限于该分公司并非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按照此前规定,与宁树林同批来到德州的20余名高端人才无法享受到当地的各类人才政策补贴。

  针对这一痛点,2022年11月,德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德州市人才政策“破格权”实施细则》,对重点科研类平台和近3年从市外招引的重大“双招双引”项目,可不受平台性质限制,参照本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标准,同等享受市级和所在县(市、区)人才政策。其中,全职在本市工作的人才,可不受社会保险缴纳地和个人档案限制,同等享受市级和所在县 (市、区)人才政策。一个多月前,德州市公布的第一批享受人才政策“破格权”用人单位中,轻量化院德州分公司、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被纳入。

  宁树林告诉记者,他们团队里的高端人才都是从北京来到德州全职工作的,往往要一周甚至更久才能回一趟北京。有了“破格权”,团队成员就能享受到当地的很多人才政策,这不是简单的收入或者待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德州惜才、爱才、护才的真心实意。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4月,在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国科科仪控股有限公司院内,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周边3公里半径内云集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等2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以及众多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德州希望通过这个新窗口,实现与此全国创新生态资源最密集、科技创新最活跃区域的“零距离”链接。相信从这里,将走出越来越多的“宁树林”。

  相关链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支持山东省德州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复函》中提出:支持德州市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吸引产业转移落地。我省提出:在产业、人才、金融、民生等领域,研究出台支持德州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重点人才工程,支持德州市大力引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在2022年德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德州市提出了“加快建设面向京津冀鲁区域性人才高地”的总体目标。同时,德州市还启动实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全力打造承接京津、雄安新区和济南等地人才资源外溢辐射的主阵地。

  德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德”战略,主动对接北京人才资源,高标准建设德州驻京“人才飞地”,创新实践“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运行模式,围绕建设“德州连接北京人才创新的桥头堡和信息枢纽”总体定位,合理设置产业孵化器、专家工作站和生态服务平台等三项功能,持续推动引才、引智、引技、引资“四引并进”,全面深化人力资源“引、育、用、留”协作,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智力支撑。

  德州市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和20多项配套细则,实行“一企一策”“政策漫游”“最优加一点”,打造上不封顶的“无框”政策体系。德州市委明确“人才资金不设上限,人才工作没有障碍”,市级人才专项资金实现翻番,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竞争力。以德城区为例:近两年,累计引进海内外院士6人,其中5人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拥有省级高端人才38人,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249人、市级人才工程人选322人;近3年平均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集聚青年人才6000人。

责编:李超然
审签:赫 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