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五个提升!高新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3月8日上午9:00,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勇争一流”主题高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法春,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逄忠全,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蒋延传,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郭东海介绍高新区有关工作情况。

  1月28日,全市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高新区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把全部力量和精力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营造“埋头苦干、大抓经济,踔厉奋发、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2月4日上午召开了2023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围绕“精致城市建设、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和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四件大事,全面部署全年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确定了抓好“五个坚持”、实现“五个提升”的任务目标,动员全区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接续奋斗,奋勇争先,努力交出更加优异的高质量发展“高新答卷”。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高新区巩固发展成果、奋力实现突破的重要之年。高新区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主战场、主力军使命担当,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在培育高质量企业、打造高质量产业、实施高质量项目、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加力提速,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在实体经济规模效益上再提升

  持续聚焦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发力,咬定“第二个工业倍增”目标加压奋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全力支持企业做优做强。支持38家冲击新目标企业加快实施47个重点项目建设,整体营业收入增幅达到10%以上。“一企一策”支持威高、迪尚、光威等链主企业高速膨胀。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省级瞪羚企业2家以上。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提质加速。实施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分级分类推进机制,全过程跟踪督查、全环节帮办服务,督促加快总投资441.3亿元15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竣工、早达产、早见效。

  全力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研究透、利用好上级政策,重点关注省里两批次“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以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及配套“政策包”,争取各类扶持资金和专项债券。健全完善领导分包、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以企业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赋能助力。

  坚持强化科技引领,在资源要素汇聚赋能上再提升

  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高科技引领,今年要重点实施5项计划,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创新主体培育提速计划。推动各类孵化载体提标扩容,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新增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争取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超过5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380家,新增省级科技领军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

  高端创新平台提速计划。推进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支持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深化与广州五所合作,持续扩大检测资质和范围,争取更多电子信息检验检测在家门口完成。支持迪尚集团、光威户外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

  创新成果转化提速计划。建设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统筹驻区高校人才、技术、项目资源,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高地。年内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00项以上。

  科技金融提速计划。设立全市首支投贷联动基金,成立5亿元规模的先进智造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助力企业发展。推动威高血透、渔翁信息等5家企业加快上市。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力争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质押融资登记额分别增长10%、20%,高价值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增长20%以上。

  高层次人才引育提速计划。打造“人往高区走、才向高区流”人才招引品牌,依托青年中心打造人才综合体,全年引进培育各类人才7000人以上。开展领航集聚工程,新增国家级、省级产业领军人才10人以上。

  坚持高水平招商引资,在开放合作蓄势突破上再提升

  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头等大事来抓,人人关注招商、全员服务招商,切实提高精准度和实效性,增创开放合作试验区的新优势。

  精准推动主导产业补链延链。以“工作专班、专门政策、专项资金、专业园区”模式,顶格推进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碳纤维三条主导优势产业链。出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承办全省首届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推动耗材加工基地向有源医疗装备制造基地升级;加快建设香港亿和二期、引进联想图像研发中心,推动恒科精工等本土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推动打印机加工基地向研发制造基地升级;启动“光威计划”,集聚一流创新资源,推动碳纤维复材应用向高端装备制造升级。

  精心组织招商推介。组织企业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活动,提前谋划一批现场签约项目。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小分队对接招商洽谈,全年实际到账外资实现新突破。

  精细施策稳定外贸基本盘。发挥国家级(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试点优势,加强运行监测和定点帮扶,实现全区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在精致城市功能品质上再提升

  坚定方向、牢记嘱托,下大气力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实实在在干成一批精品工程,争当精致城市建设的样板区。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实施6大类20余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道路、管网、电力等配套设施。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两清零一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全区294公里雨污管网排查工作,对4.2公里市政老旧污水管网、87公里老旧小区雨污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对1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惠及居民1.2万户。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高标准对初村河进行综合整治,一体规划、分步推进,坚持河流、岸线、景观同步治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开展整治攻坚行动。进一步理顺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管与公安、创城网格衔接,加大行政执法管理力度,让城市治理和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高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再提升

  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发展成果更充分更公平惠及群众,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

  增就业。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新增各类就业创业人员1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促教育。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新增各类学位2900个以上。重点打造6所特色学校,开展教师培训8000人次,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改革试点任务,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提医疗。进一步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设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将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升级为社区医院。

  优服务。开展“智能政府、智慧园区、数字工厂”建设,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最快捷办事效率、最有人情干事队伍,在全区168个小区打造“家门口政务服务驿站”,实现200余个事项“免证办”。

  稳保障。新建1处如康家园,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等服务。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工作,劳动仲裁按期结案率达到100%。

  抓治理。强化法治政府意识,完善区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功能,稳步提升信访积案化解率,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保安全。抓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五抓四查两见面”行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抓好森林防火、渔船管控、海上安全等工作,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化解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今年高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

  近年来,高新区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先后成功获批“医疗器械”“电子信息”“高技术转化应用”三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医疗器械示范产业基地获评四星级。今年,高新区将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大抓经济、大抓项目、大抓企业发展上,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高维度谋划。坚持抓集群、聚链条、增动能,“一链一策”推进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碳纤维三条主导优势产业链,打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碳纤维百亿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医疗器械产业。充分发挥威高集团链主带动作用,出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瞄准医用材料、医疗装备等重点方向精准招商,积极推进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制造基地、世创医疗等重点项目,年内新引进供应链企业30个以上;依托医疗器械产业园优质载体,推进产业园三期项目建设年内投入使用,新增投产项目15个以上,推动耗材基地向有源医疗装备基地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全力推进全球打印机基地建设,坚持“喷墨+激光+热敏”全类型整合、国际国内各品牌聚合、扩产能与引研发双向融合的思路,推动基地产量上规模、研发上水平。加快建设香港亿和二期,引进联想图像研发中心、感光鼓等一批关键部件生产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95%,推动威海由打印机加工基地向研发制造基地升级。碳纤维产业。启动“光威计划”,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布局碳纤维、通用预浸料、能源新材料、航空复合材料、航天复合材料、精密装备6个业务板块,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科研平台为引擎,孵化形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动复材应用向高端装备制造升级。三大主导产业均“成立工作专班、出台专门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建设专业园区”,强化服务保障,强化政策支持,顶格推进。

  在企业梯次培育上实现高效能推动。高新区按照“龙头企业引领带动、骨干企业全面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提档升级、困难企业腾笼换鸟”的思路,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冲击新目标企业。列入冲击新目标38家企业重点实施总投资124亿元的47个冲击新目标项目,整体营业收入增幅力争达到10%以上。一企一策”支持威高、迪尚、光威三家链主企业高速膨胀。威高聚焦主业,加快推动与飞利浦合作产线落地,加快生物疫苗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营业收入力争突破600亿元;迪尚做大工装、医疗科技板块,全年力争突破200亿元;加快推动光威集团、富士康、捷普等企业冲击百亿目标。创新型企业。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家,认定为山东省创新型企业达到66家。2023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以上,新增升规纳统企业30家以上。特色企业。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5家、山东省“独角兽”企业1家、省瞪羚企业18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4家。2023年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省级瞪羚企业2家、市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

  在推进重点项目上实现高水平服务。高新区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意识,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以更多新项目、好项目的实施,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加快推进总投资441.3亿元的155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27.6亿元,新开工面积130万平方米,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达86%。省级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52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29亿元。市级重点项目85个,总投资261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74.6亿元,年内计划30个项目投产。区级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128.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亿元。高新区对省、市、区重点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通过三项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项目提速提质提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推进办+专项督查”推进机制,协调水、电、暖、路、气等相关单位保障项目开工一切所需,并同步协调立项、规划、环保、国土、建设等并联办理手续,确保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实行领导分包机制,明确时限、进度、责任人,随时督导全区项目建设,对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立即督办,协调解决。提升要素保障服务机制,对重点大项目、好项目实行全要素倾斜,在土地、资金、能耗及其它配套需求上优先予以保障。年内推进威高生物疫苗二期、OA电子科技产业园、联桥医用新材料、群力打印机配套等50个重点项目投产。

  在实施数字赋能上实现高能级支撑。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牵引,促进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实体经济。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打造威高云平台、迪尚纺织服装、联桥毛衫纱线、光威钓具等工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争创市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项目10个以上。实施“智改数转”。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力,促进工业发展增势蓄能。通过举办智能制造典型示范、供需对接、企业诊断等活动,年内带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30个以上,打造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个以上。加快“新基建”建设。推动5G基站和北洋云计算中心等新基建建设,2023年计划建成5G基站163座,累计建设超700座;加快推进北洋云计算中心设备升级改造及国产化替代项目,整体达到5000台云服务器存储支撑能力,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云资源服务。

  今年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近几年,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高新区又高又新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党工委管委坚强领导下,始终锚定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投入强度、高企增量、人才增量、技术交易额等指标均在全市领先。2023年,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市和高新区总体工作部署,立足科技和人社两大职能,全力实施“135”行动计划,锚定一个总目标,建强三大体系,推进五大提升行动。“1”就是在全国高新区、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全力争先进位;“3”就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夯实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5”就是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科技企业量质提升、人才集聚环境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人社服务质量提升。

  推进平台项目能级提升。抓研发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升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引导驻区高校、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继续推进威海市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建设;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威高等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年内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抓科技项目。从区内重点产业集群中遴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重大项目“揭榜制”“组阁制”,支持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技术10项以上,择优推荐申报各级重点研发计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支持榜单,争取各级专项资金8000万元以上,以项目实施赋能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抓研发投入。围绕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研发投入扩面提升行动,把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发挥政策杠杆撬动效应,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主动性。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5%,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65%。

  推进科技企业量质提升。孵化载体扩容。推动现有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支持建成区内的闲置厂房资源新(改)建孵化载体,持续提升科技企业承载力;年内新增在孵企业60家以上,获科技部孵化器从业资格认证20人以上。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内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80家;实施科技企业快速成长计划,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培育,保持省科技领军企业稳定增长。改革试点赋能。继续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等3项国家级试点,优化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信息系统,精准识别和有效支持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集聚,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应用制品、智能装备等5大重点产业集群,谋划推动相关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国家试点。

  推进人才集聚环境提升。政策引才。落实各级人才引育政策,鼓励支持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分层分类推进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和外国专家人才等引育留用;年内引育各类人才7000人以上,其中吸纳青年人才3500人以上。平台聚才。依托10类重点创新平台,做好各级重点人才项目挖掘、储备和申报;通过发挥国家留创园、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等现有人才服务平台集聚效应,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离岸创新基地、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多渠道、多层次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年内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5人以上,申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5个以上,其中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至少3人,创建2家省级以上博士后创新平台。服务润才。完善“企业需求”“人才供给”“服务专员”3张清单,开展供需精准对接,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做好就医、购房、子女入学、职称直评等30项服务事项,全力营造引才聚才、留才稳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人往高区走”人才招引品牌。

  推进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推动协同创新。常态化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梳理高校院所技术储备情况,健全精准化产学研对接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年内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推动区内产业企业、人才团队等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年内争创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促进技术交易。以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为契机,畅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年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0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增长不低于10%。深化科技服务。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创新竞技行动,争取现场晋级项目20个以上;继续抓好“威高杯”“北洋杯”“光威杯”等创新大赛,支持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转化;持续推进中科院-威高计划,助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等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

  推进人社服务质量提升。抓好就业保障。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咨询、创业辅导等服务,年内解决用工100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基金征管用。深化社保、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窗通办”,提高经办服务质量,打造覆盖村居、社区的“10分钟社保医保便民服务圈”,真正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顺畅;强化基金安全警示教育,夯实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用工风险研判,及时化解矛盾隐患,强化部门联动、司法衔接,妥善处置来自各渠道的欠薪线索,确保实现“动态清零”总目标;发挥标准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品牌示范效应,推进“互联网+调解”和要素式办案,努力将每一个劳动仲裁案件办成民心案、暖心案。

  今年高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上有哪些举措、亮点?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高新区党工委为新一年高质量发展吹响了提振状态、改进作风、奋勇争先的冲锋号。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要素部门之一,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聚焦“提供高质量服务”,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盯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深化“照单收、高兴办”服务品牌,持续在审批服务上减环节、压时限、降成本、提效能,努力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最快捷办事效率、最有人情干事队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行政审批力量。工作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促经济高质量发展。优服务。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为重点项目建设配备“一对一”项目管家和服务专班,直达项目建设现场,提供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等审批事项的“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推动项目早拿地、早开工、早验收、早投产。强化项目审批进度跟踪服务,针对项目特点及需求,量身定制“建设手续办理横道图”,实行“挂图审批”,服务项目建设全周期。用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对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卡点,及时召开审批链条各相关部门调度协调会议,共同推进解决。提效能。优化提升“园区企业服务站”,变“企业跑”为“部门跑”,实现“上门办”“就近办”。优化审批模式,推行施工综合许可“八证合一”,实现“一张表单申请、一个窗口办理、一小时内办结”。持续深化工程建设“分段审批”“容缺审批”“拿地即开工”等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大幅度压缩审批时间,将审批提速60%以上,有效缩短项目启动周期。免费用。免费为项目提供施工图联合审查服务,实现施工图审查全过程网办、数字化审图、零付费审图、全流程监管。免费为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实体印章、税务Ukey。免费提供“邮寄办”服务,实现企业注册资料、营业执照等审批资料双向免费邮寄。

  强化商事制度改革,促市场主体培育。降低门槛。放宽新型行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允许使用反映新业态特征的字词作为企业名称,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实行“一址多照”登记和“一照多址”登记,降低市场主体合规成本,释放市场资源。推行集群注册登记,形成集群市场主体集聚发展的登记模式。实现企业开办七个环节一链办理、1小时内办结。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100%、全程电子化率不低于98%,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推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区内涉企的42项经营许可事项,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推进,让高新区更多市场主体享受改革便利,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全市率先推行“股权变更”“市场主体歇业”“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一件事”集成联办和“代位注销”“代位变更”“股权继承简易办”等创新登记模式,推动“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抓实创新。深化“授权式”审批首席事务代表工作,配备18名首席事务代表,纳入审批事项119项,实现“一审核准”,即时办理审批发证。打造“无感智办”服务系列,在企业档案登记、食品经营领域推出“无感查档”“无感续证”等智能化服务。推行“阅读确认制”申报模式,提供口述申报、阅读确认简易审批机制,实现企业开办“零填写”“零障碍”“零操心”,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在业务办理时的“不会办”难题。

  优化服务举措,促群众满意度提升。

  全触角。坚持以打造群众“触手可及”的政务服务为目标,在全市率先设立“门口政务e站”。在全区168个小区3800栋楼15000个单元设置“门口政务e站”,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零距离”服务。做实做细“商圈政务服务驿站”,在已经设立的居然之家等6个商圈服务驿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利群、东方新天地等3个驿站,服务好商圈经济快速发展。强根基。加强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对照《威海市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规范》要求,推动3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达到标准型建设标准,初村镇便民服务中心达到标杆型建设标准。强化基层政务服务队伍建设,制定“镇街基层政务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全区基层政务服务工作标准培训,建立一支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素质过硬的专业化服务队伍。真便民。打造“智慧审批”新模式,建设好“行政审批微大厅”。优化网络预约、智慧客服等服务模块,上线一系列视频版、VR实景版等形式的办事指南和服务指导内容。优化线上业务办理流程,实现咨询沟通“零距离”、办理查询 “零障碍”,提升政务服务“看得见、查得到、能操作”实际应用功能。

责编:姚潇雨
审签:郑云歌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