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杨家埠灯会:点亮“非遗”的烟火盛景
··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赵亚琼
春节期间,潍坊寒亭杨家埠灯会,宛如一场盛大的传统文化狂欢,它以独特的魅力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浓郁的烟火气。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非遗”与民众深度交融的奇妙旅程。杨家埠灯会用一场古今融合的“光影盛宴”让我们读懂:非遗的命脉不在申遗名录上,而在每个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生活里。
![](http://res.dm.dzng.com/data2/zycf/2025/02/12/5e13bf74fb5baa4b09314d3b92862f13.png)
当老手艺撞上新科技
风筝博物馆里,匠人手中的竹骨绢面与无人机编队共舞;年画作坊中,木版拓印的《年年有余》与AR动画同框。当老手艺撞上新科技,变成了生活在当下的潮流。
非遗,既刻着祖辈的指纹,也染着时代的像素。这场灯会用科技为老手艺插上翅膀,让千年技艺飞入年轻人的朋友圈。
![](http://res.dm.dzng.com/data2/zycf/2025/02/12/f70a09ca342aaf002aa9fcbd465bcee7.png)
当非遗染上了烟火气
盒子灯在夜空绽放,隔壁摊位的糖葫芦正裹着晶亮的糖衣,火龙钢花溅起铁水星辰,游客手里的烤面筋滋滋冒油,一切都在向我们展示,非遗传承最好的保鲜剂,就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当非遗从高高在上的“文化遗产”变成可触摸、可品尝、可穿戴的日常——古装写真馆的汉服、文创店的年画红包、祈福丝带上的手写愿望,原来传承非遗,就是“把日子过成非遗”。
![](http://res.dm.dzng.com/data2/zycf/2025/02/12/7e64bd5a34b197e05bcc517370d56fc6.png)
当守艺人遇上创艺人
杨家埠的匠人们正在尝试蹚一条新路:风筝传人用碳纤维替代竹篾,却坚持手绘“沙燕”的眼睛;年画师傅引进数码印刷,仍守着老梨木版刻下第一刀。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昨天的答案,而是回答明天的问题。
正如灯会上“火龙钢花”,既要千年铁水泼洒的惊心动魄,也要安全护具和现代燃控——守得住魂,变得出形,这才是非遗存活的终极智慧。
![](http://res.dm.dzng.com/data2/zycf/2025/02/12/440d47640c4f3efacbb409e0636e74b1.png)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将“非遗”引入烟火生活,就是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播下那颗古老的种子。“非遗”是一颗特殊的种子,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记忆、文化传承,那片曾让它枝繁叶茂的土壤并没有改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文化基因也一脉相承,现在的烟火生活就是它最合适的生长土壤,当它落入其中,相信它一定会在这片土壤里再次繁盛。
杨家埠灯会的爆火,摘下了非遗“曲高和寡”的面具。盒子灯与汉堡摊比邻而居,古槐树下的祈福丝带飘在抖音直播间,这场灯会,照亮的不仅是潍坊的夜,更是传统文化的新生。
让“非遗”走下高台,创新与继承同等重要。相信随着非遗传承活动的增多,“非遗”必将在人间烟火气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statics/hb_pc/images/hb-head.png )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2.png)
![](/statics/hb_pc/images/title-icon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