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三十年·三十人 | 周波:援藏经历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宝贵财富
··
大众网记者 屈晨晨 视频 程国闰 烟台报道
援藏工作虽已结束多年,但是周波依然对这三年经历念念不忘,那里有他亲手搭建的蔬菜大棚,有亲如兄弟的同事伙伴,有纯真朴素的藏族同胞……对周波来说,那段岁月,就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在记忆中永不褪色,并成为值得珍藏一生的宝贵财富。
1995年,时年37岁的周波作为烟台市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分管公安、政法和边境稳定工作。聂拉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国家级陆路对外通商口岸,边境口岸情况比较复杂。谈及援藏期间的工作成绩,周波很低调,他说,自己做事向来不留遗憾,能够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三年过得就很值得。
周波(左三)作为烟台市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
去援藏,就要像当地人一样扎根在西藏
虽时隔近三十年,但初到聂拉木时的景象,周波依旧历历在目。“首先是高反,我们从一个几乎是0海拔的地方来到了海拔4000米左右的聂拉木县城,不适应是正常现象。”周波直言,高原反应是每一个汉族干部都必须面临和经历的考验,不过这些都可以克服,一个星期左右就适应了当地环境,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来西藏之前,我自信已经做足了准备,打包了很多当地缺乏的生活物品,比如酵母粉、手电筒等,但是到了西藏以后仍然有一些情况是没有想到的。”回想起初到聂拉木时遇到的困难,周波认为,他所遇到的难题都是当地百姓的日常,作为援藏干部不能抱怨,必须尽快去适应当地环境。没有液体酱油,那就和当地人一样吃固体酱油,没有蔬菜,那就自己动手搭建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我们到聂拉木的第一年就建了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当第一批蔬菜成熟之后,就当成胜利的果实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当时非常高兴。”周波说,在他还没离开聂拉木的时候,种植大棚的工作人员就已经换成了藏族同胞,后来烟台市派了一些蔬菜专家过去,对蔬菜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活保障,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第一次下乡去牧区,和一个藏族的村干部一起,他用藏语和我说,‘周书记,你们汉族人永远饿不死。’我当时对他说的话感到很疑惑,就问他何出此言。”关于蔬菜,周波还讲述了一件趣事。原来当地的牧民说,汉族人给一种“草”起个名字就能吃,比如大白菜、小白菜之类的,起个名字就变身为可以吃的菜了。“不过,我后来才了解到,由于西藏牧区条件比较艰苦,牧民们把所有的蔬菜都叫做‘草’,而藏族同胞是不吃这些菜的。”周波说,以前大家想吃蔬菜就得去日喀则市或者尼泊尔买,后来聂拉木县也有了“草”,就是第一批援藏干部在这里种起来的,目前,聂拉木的蔬菜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
周波在聂拉木
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发展西藏的信念和决心是一样的
援藏三年,“民族团结”成为周波对西藏最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没有援藏之前,一直在烟台工作,主要和汉族同志打交道,到了西藏以后,整个县委班子里一共9个人,来自四个民族,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和纳西族,大家在一起,虽然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共同发展西藏、富裕西藏的信念和决心是一样的,所以在民族团结这一块做得非常好。”周波认为,民族团结的最高境界就像是一台机器,机器里的每个零件和系统都配合得当,紧密地咬合在一起,才能确保机器顺畅运行, “在西藏工作的三年期间,大家都亲如兄弟,力往一处使,聂拉木县也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模范县。”
行走在聂拉木的各个乡镇,周波也从当地牧民身上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力量。1996年夏天,周波来到聂拉木最北边的琐作乡检查工作,当时这个地方没有公路,车辆只能在草原上跑。返程的时候,周波一行遭遇暴雨和山洪,乘坐的汽车陷进了一个很深的水坑里,积水不一会就涨到腰部了。 “当时接近傍晚,雨下得很大,我们就紧急向空中发射救援信号,五分钟一次。边发射,司机边信心十足地跟我说,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来救援了。果不其然,大约一小时,就有20余名藏族同胞拿着绳子和工具来了,他们很快就帮我们把车子从水坑里拖了出来。”回忆起此事,周波非常感慨,他说,当时自己说了很多感谢类的话,并想给这些牧民一些报酬,但被他们非常坚决地拒绝了。“当地的百姓非常朴实,不管是来自哪个民族,遇到危险时,大家都会出手相助。”周波认为,汉族干部到西藏工作,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到民族团结上,有了团结,则经济可以发展、社会可以进步、边境可以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其他这些都免谈。
时光荏苒,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再回首三年援藏之旅,周波表示,援藏的最大收获,是给予了他能够直面难题和困境的勇气。“援藏的经历能够培养和锻炼一个干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所以当我援藏结束回来,每当遇到一些难度非常大的难题和困境时,就会从援藏的工作经历中汲取营养成分,去克服困难。”跨越三十年的时空,周波用八个字对这段援藏之旅进行了总结:“三年援藏,终身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