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千双“暖心鞋垫” 一根“拥军针”连起军民鱼水情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振铭 孙顺科 威海报道
“每年一百双鞋垫,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就是一千两百多双了。”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的记者采访时,柳立莲指着桌上两摞整齐捆绑的鞋垫说:“今年的一百双鞋垫也全都缝好了,等社区和部队联系好后,就给他们都送过去。”
今年65岁的柳立莲,是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东山社区的居民。从2010年起,她每年都会亲手缝制一百双鞋垫,送给驻威的军队战士们。十二年的寒来暑往,穿针引线,她用自己的温暖和热情,给与了五湖四海的战士们家人般的关怀,被亲切地称呼为士兵们的“兵妈妈”。
一根“拥军针”的传承
每年一百双鞋垫,坚持三年五载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十二年。然而对于他人的夸赞,柳立莲总是摆着手谦逊地说:“和半生拥军的老‘兵妈妈’王秀英比,我做的这些事并不算什么。”
柳立莲告诉记者,东山社区的“兵妈妈”拥军历史,已经有四十几年了。在她之前,还有一位老“兵妈妈”,名叫王秀英。从1990年开始,王秀英每年都会缝制一百双鞋垫送往部队。柳立莲说:“我们这个‘每年一百双鞋垫’的传统,也正是从王秀英那里留传下来的。”
2010年,王秀英老人因身体原因去世。人虽然离开了,但是拥军的传承不能断。社区书记找到了此前参加过拥军活动的柳立莲,希望她能接替王秀英,继续延续“兵妈妈”的拥军历史。柳立莲也没有犹豫,接过了这根“拥军针”。
“其实在这之前,我没怎么做过鞋垫。”柳立莲说,刚开始,她做鞋垫的手艺并不算好。为了保证做出的鞋垫能既美观又耐用,她开始到处找人学习,自己也一有空就琢磨提升手艺。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柳立莲就成了行家里手,缝制的鞋垫彩线交织、图案精美。她还特意缝制了不同的款式,让战士们能按自己的喜好挑选。
“兵妈妈”的妙手祝福
描形、剪样、缝制……伴随着缝纫机有节奏的穿针声,一只绣着“平安”字样的鞋垫在柳立莲的手下逐渐成型。
“做一双鞋垫差不多要一个多小时,我平时还有家里的事情要照料,所以一般都是有空闲的时间了就做几双。”柳立莲告诉记者,一百双鞋垫,差不多要四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全做出来。“其实我感觉最开心的是,老伴儿、女儿还有家里人都特别的支持我做这些事。”
柳立莲说,很多做鞋垫的传统布料在市区内很难买到,他们只能去乡村的集市上去买。“以前家里没有车,每次都是老头子骑着摩托车戴着我一起去集市上挑选要用的材料。后来女儿结婚家里买了车,现在换成女儿和女婿开车带我去了。”
一双小小的鞋垫,看起来不起眼,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先用纸板做出鞋垫板样,然后比着在布料上画出大致轮廓,再用小剪刀剪出布样。剪好布样后,需要蹬着缝纫机缝制。”柳立莲说,她还特意用各色彩线,在鞋垫上绣出“幸福”、“平安”等字样,希望战士们能够平安幸福。
战士们的“第二个家”
除了做鞋垫,每逢端午、中秋等节日,柳立莲还会和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一起,制作月饼、粽子等送到部队,让战士们能更好地欢度佳节。“有不少战士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离家万里,我也是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威海人的热情,能有一些家的氛围。”
而对于这位充满关怀的“兵妈妈”,战士们的心中也同样满怀深情。每年11月份老兵退伍的时候,总会有不少退伍的士兵来到柳立莲的家里,想在离开之前再见一见自己的这位“兵妈妈”。
柳立莲说,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名战士拿着鞋垫和她说,在部队的时候虽然离家很远,但是每次看到这双鞋垫,都能让他有一种妈妈就在身边的感觉。
2014年,柳立莲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东山社区“兵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一开始只有八九个人,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服务队中。“现在整个服务队已经有二十多位成员了。”柳立莲高兴地说:“我相信以后还会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继承这份光荣的传统。”
一根“拥军针”,见证了一段“兵妈妈”的拥军历史, 更见证了人民和战士们的军民鱼水情。一双双鞋垫既寄托着“兵妈妈”的祝福,也代表了威海人民对于战士们的深邃情谊。柳立莲说,她还会把“每年一百双鞋垫”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继承者们延续下这份浓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