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引航站李磊:创新精进,为国引航

··

  海运是国际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渠道,我国外贸货运量的9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中外船舶进出港口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方向,协助船舶在特定水域航行,以靠离码头,承担这项工作的人就是引航员。作为各国船只进入我国后接触的第一个维护国家主权且能提供引航技术服务的人,引航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因为引航工作具有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引航员被誉为“船长中的船长”“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目前,全国共有46家引航机构、2400多名引航员。

  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引航站高级引航员、安技科科长李磊,就是青岛的“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老家在青岛的李磊出生于1981年,2004年,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后进入广州港引航站工作。2012年,李磊返回家乡,来到青岛引航站,在黄海海域开启了崭新的人生航程。此后10年间,秉承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创新精进的工作态度,他始终保持着百分之百的引航安全率和服务满意率,荣获山东海洋强省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青岛市第二届“新时代最美劳动者”、青岛市2018-2020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优化口岸营商化境先进个人等多项省市荣誉。

  打造一流高效智能的引航服务营商环境——他是技术创新带头人

  海洋是青岛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港口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要地。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经略海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重要精神,青岛引航站成立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流高效智能的引航服务环境。李磊就是这个工作室技术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

  作为青岛引航站的技术骨干,李磊有着丰富的引航实战经验,曾经参与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P67装载世界最大半潜船“BOKA VANGUARD”的引航任务,该项任务创造了国内多项无动力船舶装载记录。参与主持了P70(结构与P67相同)装船、FPSO企鹅出坞等高难度作业,独立完成了浮船坞“美国骄傲”装载“猎鹰”半潜船以及FPSO“流花”的进出坞作业,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作出积极的贡献。

  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成立后,李磊在完成日常引航工作之余,放弃了无数个休息日,投身到工作室繁忙的探索、研究、实践中去,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

  在青岛港的四大港区中,前湾港区承担了十分重要的生产任务。但受航道单向通航的限制,前湾港区船舶的周转效率和泊位利用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港口发展遇到瓶颈。在对标上海洋山港、深圳港等国际一流港口的基础上,李磊与工作室同事一起,研发了“套泊热接”作业、“主航道深水航槽直靠”等技术创新项目,通过技术突破解放生产力提升港口船舶周转效率,帮助港航企业降本增效。

  立足前湾港区实际情况,根据以往引航经验、综合大量的可行性论证,李磊跟同事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总结出了前湾港区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的要领: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紧凑安排船舶靠离衔接,离港大船离开泊位后,对接泊位船舶紧随其后进行靠泊,可以将两船的空泊时间压缩到最短。这一国内首创的技术创新项目落地,有效赋能了青岛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4月试点至2021年12月,前湾港区共完成“套泊热接”作业606组(1212艘次)。根据测算,通过推行“套泊热接”模式,一次作业可为每艘船节约燃油费、船舶滞期费等运营成本17万元到28万元。同时,将集装箱泊位有效利用时间增加1到1.5小时左右,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每年可为码头带来2000万元—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为船公司在青岛港增加班次、航线起到重要支撑,提升了港口整体竞争力。尤其是疫情期间,由于港口检验检疫的需要,集装箱靠港时间增加了不确定性,“套泊热接”作业为保证和提高疫情期间集装箱班轮进出港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青岛引航站港池内“套泊热接”被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评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冲锋在一线,守好水上国门——疫情中,他是最美“逆行人”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引航员作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先于海关卫生检疫人员登上外轮,面临着未知接触的巨大风险。面对猖獗的新冠疫情,青岛引航站组织骨干引航员成立引航专班,专门从事重点疫情船舶的引领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不冲锋在前,更待何时?”李磊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请缨,并如愿成为第一批专班人员,像奋战在医疗一线的白衣战士一样,勇敢地投入到重点疫情船舶的引领工作中,奋战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水上国门第一线。

  专班引航员的引航工作十分艰苦,由于穿戴了包裹严密的防护装备,每一次引航工作的完成都如同经历了一场部队拉练。即使如此,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李磊还不忘总结专班工作经验并传授给后来加入专班的同事,以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并胜任专班工作。

  2021年,防疫专班的引航工作更加严酷。一线引航员的隔离时间增加到28天。已走上管理岗位的李磊多次请缨,主动申请到最危险的一线。遇有春节等节假日,他更是将休息的机会留给同事。他说,面对疫情,这是一名党员引航员应有的担当,是职责,也是使命。

  境外疫情持续高发,每一艘驶来的外国船舶都有疫情船舶的风险。对引航员来说,每一次登船引航都有可能被感染。如何形成一套有效的疫情防控模式,让引航站的防疫工作形成闭环?在实践中,李磊根据最新的防疫指南不断提出改进防疫措施的建议,为铸牢青岛海港口岸疫情防控安全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青岛担当——走出国门,“为国引航”

  2021年,李磊又完成了一次逆行: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势下,奔赴疫情高发国——缅甸联邦共和国,肩负起引领超大型船舶靠离泊马德岛码头并培养缅甸引航员的重任。

  缅甸马德岛港是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和中缅经济走廊的先导工程,使中国与缅甸和整个东盟地区初步实现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扮演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先行先导的开拓性角色。由于缅甸引航员缺乏超大型船舶的引航经验,青岛引航站主动承担了该项目缅甸引航员的培训、指导任务,安排引航站骨干引航员以专家身份赴缅工作。

  2021年2月,在马德岛工作的青岛引航员需要换班。李磊再次主动请缨,承担起赴缅换班的艰巨任务。此时,缅甸正面临着疫情和战乱的双重压力:在国内疫情高发的严峻形势下,缅甸政坛风雨飘摇。2月1日,缅甸总统和国务资政等政要被军方扣押,缅甸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缅甸华人和驻缅的国民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是进还是退?李磊毅然选择了前者。2021年2月21日,李磊从青岛出发前往昆明,然后坐上了飞往仰光的航班,开启了“为国引航”之旅。从仰光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李磊经历了惊心动魄、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一路上到处是关卡,身穿迷彩服、跨着钢枪的士兵,零散的枪声不绝于耳……在酒店隔离的14天,他也是在防疫和预防突发事件的紧张气氛中艰难度过的。

  14天的隔离结束后,李磊离开酒店,通过小飞机、汽车、民用木质小船等交通工具,历时近一天奔向马德岛。当冒着接近40℃的高温,穿着包裹严密的防护装备,拖着装满防护装备的沉重行李到达马德岛时,李磊的体能和精力几乎消耗殆尽。

  受疫情和缅甸政局影响,此时的马德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生活所需的淡水、伙食等供应非常艰难。曾经连续十几天,李磊的一日三餐都是靠吃面包解决的。由于岛上没有核酸检测设备,只能做简单的血清检测,岛上的防疫工作要求异常严格。李磊跟当地引航员一起住在岛上的隔离楼,楼里居住的都是接触国际航行船舶的一线人员。活动范围也限制在这栋楼里,一日三餐的盒饭、二级防护、被引船和隔离楼两点一线成为李磊工作生活的主旋律。工作之余,除了指导缅甸引航员船舶操纵技术外,李磊还向他们传授新冠病毒的防控知识,减少被疫情感染的几率。

  虽然在岛上的工作和生活异常单调和孤独,但肩负着走出国门、为国逆行的光荣使命,李磊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里,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以“青岛引航,航引世界”为品牌理念的青岛引航站,更代表着中国形象;他不仅是在为缅甸引航员提供一流的引航技术支持,更是在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青岛力量、彰显青岛担当。

  出国在外,无法照顾家人,这让李磊内心充满愧疚和思念。“爸爸,你什么时间回来?”每次跟家人视频,面对女儿一遍遍的追问,他总会以网络中断为由把视频电话挂掉,以此来掩盖自己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爸爸,您是在为国家工作吗?”一次聊天中,女儿兴致勃勃地跟李磊讲起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她对里面的角色如数家珍。“是的女儿,爸爸是!”李磊说,那一刻,他看到了女儿脸上充溢着的满满自豪和骄傲。

  2021年6月2日,经过102天的艰苦奋战,李磊圆满完成任务,从缅甸启程顺利回国。

  响应行业政策,快速推出落地举措——他是港口水域安全的守护者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经过隔离和短暂休整,回到岗位上的李磊迅速进入工作状况,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黄岛油港区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但该港区没有防波堤,直接受潮流影响,流向多横流,受岸线和水深的影响,实际潮时和潮汐表有较大差别,给内贸油船的靠离泊造成极大的威胁。

  2021年9月1日,新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与《船舶引航管理规定》开始施行,上述法规进一步强调了载运危险品船舶在港区靠离泊时的安全措施。新规施行后,如何保障黄岛油港区内贸油船安全及时靠离、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成为青岛引航站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1年9月15日,针对黄岛油港区的内贸船舶安全,青岛引航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了“服务面对面,安全送上船”的活动。该活动要求引航员24小时常驻黄岛油港区,第一时间为船方和码头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保障船舶“随完随开,随到随靠”。

  “责无旁贷,我们一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李磊跟安技科同事一起承担起了这项工作,签下了军令状。在活动启动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围绕黄岛油港区的潮流特点,李磊通过线上讲座和现场解答等方式,为90多家船东、货主进行了专题解答,对船长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指导百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港区安全保障能力、船舶自引能力以及码头周转效率,得到了海事部门、港航企业的一致好评。

  当前,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目标,青岛正着力打造国际枢纽海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分拨基地。“对码头和船舶公司来说,我们引航员能做的就是提高技术,努力创新,持续优化引航服务和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李磊说,眼下,他与团队正在积极研究“套泊热接”作业的推广应用工作,努力缩短船舶靠离泊时间,实现船舶通航效率与码头装卸效率的高效匹配,为青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贡献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陶婷
初审:何泉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