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枣庄市优秀网络举报辟谣作品展播文章类 | 《后真相时代,如何抵达真相》
··
第三届枣庄市优秀网络举报辟谣作品展播文章类一等奖
作品名称:《后真相时代,如何抵达真相》
作者:赵峰、刘明月
成语“三人成虎”,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未加核实的信息经口口相传而引起慌乱的现象,这就是现实社会里的谣言传播。
如今互联网上,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超越线性流传,以网状向外扩散,其中谣言、假新闻等信息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更非“成虎”所可比拟。于是,学者提出“后真相时代”一词,用来描述受情绪、观点裹挟,网民难以分辨真假、甚至干脆不再关注真假的社会现象。
一定程度上,网络谣言是导致“后真相时代”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后真相时代”人人都可以参与“塑造”事实的环境下,网络谣言有了更适合传播的“温床”。
那么,从认识谣言入手,我们如何在“后真相时代”抵达真相?
“后真相时代”,谣言被包装得更隐蔽,它们有时以新闻、评论的样态呈现,有时专家现身背书,有时以“有图有真相”自我证明,但是,它们由于缺少逻辑链条,细究之下都难以自圆其说。
流量至上,夸大其词,恶意诋毁。造谣者深谙“事件营销”之道,往往借社会热点事件的东风,加以炒作,使谣言以更高的传播速率蔓延,其实背后全是以自我表现增加流量的“生意经”。比如今年的热点新闻之一,某些自媒体人无端猜测姜萍考试的真实性,对其名誉造成极大伤害,后期再“情真意切”地道歉,来回收割两波流量,种种言行纯粹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技术加持,移花接木、深度伪造。AI技术固然在处理繁复劳动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若被不法分子滥用,其生产谣言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而且今天的AI的技术能同步生成图片、视频,人们受“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势,更容易接受并转发谣言。例如,某些不法分子利用AI“一键去衣”功能制作淫秽视频,用“换脸”功能实施诈骗,对伦理和法律造成双重践踏。
居心叵测,捏造新闻,故意抹黑。回想二战以来的国际传播史,从利用广播、报纸,到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再到今天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国际政治谣言一直被某些国家用于开展国际斗争。例如某些西方国家以所谓“人权”为靶子,屡次就涉疆涉港等议题捏造新闻,散播毫无新意的谣言,当然,我们已经用事实及时揭露了他们的险恶用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有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才能攻破国际政治谣言。
网络谣言泛滥,无论对个人、媒体还是公共环境,都有极大危害。
对个人来说,固化“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本指人们受兴趣指引,大量接收同类信息,以致将自己的视野受困于“蚕茧”中的现象。当谣言盛行,大量故事化、情绪化的虚假信息占据网友的手机端,虚假信息之“茧”的危害更甚于同质化信息之“茧”,它会严重损害个人的认知力、判断力与行动力,海量网友不知不觉间就成为“后真相”的推手。
对媒体来说,损害公信权威。一方面,某些谣言将自身伪装成新闻的面貌,掩人耳目,另一方面,有的媒体为抢夺时效,忽略了采访核实环节,这都会导致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危机。此外,“后真相时代”更关注主观看法和情绪,有的媒体在无奈之下选择迎合,降低对客观公正报道的关注度,导致舆论场上专业失守,也会损害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对社会来说,扰乱秩序稳定。谣言的惯用手法,是通过挑动网民的情绪,吸引观看、转发,这也是“后真相时代”的特点——非理性占上位。此时,别有用心的群体利用民众对公平分配、食品安全、性别平等等议题的关注,引发公众的紧张、焦虑情绪,很容易在舆论场制造对立冲突,有的甚至可能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扰乱社会秩序。
“真善美”中,我们把“真”排在最前面,可见只有以“真”为前提,才会产生“善”与“美”。那么身处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与情绪化旋涡中,我们如何在“后真相时代”抵达真相?
保持理性追问真相。今年引发广泛关注的热点社会新闻之一,无疑是胖猫事件,数次反转,打了多少网友一个措手不及。由此可以看出,真相是非常复杂的,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以及人造真相,都可能引发谣言,误导公众。因此,网民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选择、辨析、使用能力,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真相不明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以免无意识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有所作为守护真相。目前,网站、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等互联网平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都对网络谣言、假新闻进行过有效的识别和传播干预,承担起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总体而言,网络谣言背后有复杂的人性与利益因素,很难完全斩草除根,这就需要互联网平台久久为功,持续提高相关监测、识别、处置能力,在谣言传播初期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力争将谣言的危害降至最低。
拨云见日解决问题。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当然要保持高压态势,对发布谣言的个人和平台绝不姑息,发挥协同力量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生态。同时,也要关注谣言背后的社会情绪,排除由于工作存在瑕疵、没有解答公众的疑虑等原因导致谣言滋生,甚至引发舆情的情况。因此,治理谣言不能止于消灭谣言,也需洞察谣言背后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解决问题化解谣言,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
我们相信,不管谣言如何粉饰,终抵不过真相的澄澈。“后真相时代”,谣言会止于智者,也会止于“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