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99)海会寺村现存完整清代古建筑群

··

  海会寺山门,古人有“深山藏古寺”之说,故称寺院的大门为山门。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海会寺内的鼓楼建筑。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每年大年初一,大量香客来此烧香和许愿。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雄宝殿。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海会寺中殿,即千佛殿。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盐运司遗址。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盐运司内部构造。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众网记者 侯晓 实习生 郭淋淋

  海会寺村位于山东阳谷县城东25公里的阿城镇,会通河(今称小运河)东岸。作为第二批较早入选的山东省级传统村落,海会寺村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因为,华北地区五大寺院之一海会寺便坐落于此,海会寺村由此得名。

  海会寺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也是鲁西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历史上,阿城是运河畔著名的盐运码头,朝廷在此设立盐运司,专门成立直辖机构管理盐商,属于明清时期聊城运河商业繁荣的重要见证。

  海会寺始建于康熙年间

  明清时期,阳谷县阿城镇扼南北水运之咽喉,黄河与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处东西陆路交通之要津,“士民辐辏、商贾云集”,因此孕育了丰厚的大运河文化。阿城镇内古迹众多,尤以海会寺著名,为华北地区五大寺院之一,也让海会寺村成为备受关注的传统村落。

  海会寺地处阳谷县城东25公里阿城镇南街,古运河东岸。据记载,海会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寺院占地100余亩,殿字楼阁168间,各种佛像500 尊,常住僧侣40余人。寺院内有近千年古树三棵,百年以上古树近十多棵。

  在建筑上,海会寺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前殿即天王殿,共三间,殿两侧建有钟鼓二楼。中殿即千佛殿,为穿堂式建筑,共三间,供弥勒佛和观音菩萨。大雄宝殿,也称三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寺内主体建筑。

  大悲阁在海会寺后院,又叫千佛阁,方丈阁为东院主体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千佛殿,天王殿等殿堂均占400多平方米,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

  海会寺又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据阿城镇文化站站长陈香介绍,海会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由阿城全镇盐商及几家巨商富户筹资,弘法沙门元衡创建了大雄宝殿,建造时把原有三间财神庙的物料移到前殿,将原财神庙由三间扩建为五间大殿。

  历史上,海会寺系众商崇祀财神之地,因此还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宗教色彩。据寺碑和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八年,东阿海会庵比丘隆性从金陵(金南京)募造三尊大佛,运佛大船行到阿城便走不动了,本地商人认为佛祖要赐福阿城,便将大佛请下船,从此落户阿城。

  因此,海会寺应运而建。

  盐运司见证运河商业繁荣

  来到海会寺,运司会馆不得不提。历史上,阿城是运河边重要的海盐集散地,是当时闻名的盐运码头,故朝廷在此设立盐运司,成立直辖机构管理盐商。盐运司属于京杭运河重要附属建筑,是聊城运河沿线仅存的古代盐业管理机构遗址。

  因而,盐运司从侧面也印证了明清时期聊城运河经济的繁荣。至今,盐运司在海会寺内保存比较完整,现存建筑包括山门、前殿、后殿、配殿等。盐运司建筑技法精湛,大殿柱础雕刻精细传神,木构件制作精巧,彩绘流畅生动。

  比如,大殿门前的石柱刻有龙的透雕,其眼部可见眼睑,殿内梁木雕可看到白象。据阿城镇文化站站长陈香介绍,当时,白象多出现在南方,北方地区可看到白象的印记,正体现了阿城镇的商业繁荣,不仅仅是商品流通,南北文化也在这里形成交融。

  盐运司位于海会寺西侧,为山西和阿城商人捐资所建,又称“山西会馆”即“南会馆”,院落两进,自成体系。大门前有几十米长的大影壁,大门西侧便门上,分嵌着两块方石,上边用阴文镌刻着“运司会馆”四字。据传,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必经阿城镇,盐运司便是他的行宫。

  海会寺内外有两座戏楼,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古庙会。外戏楼每年在三月十八举行,也叫四月会,演戏 8 至12 天,直至收麦为止,戏剧杂耍热闹非凡。经营商品主要以麦收农具为主,商贾云集生意兴隆。里戏楼是秋季庆丰收的九月会,比四月会更加繁荣,在华北各省市颇具影响。

  当时,全国商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大宗商品如皮革、丝绸、百货、杂货、大牲畜、木料、金银手饰、玉器等商品在此集散,货摊饭棚摆列千余家。庙会期间,伴有东会馆和火神庙的歌舞楼同时上演三四台大戏,竟相赛演,加之杂耍,场面热闹非凡。

  每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

  据介绍,解放后,海会寺曾被占用为粮食局,文革期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房屋原貌破坏严重,寺内僧人遭到驱逐,尽管经过粮食部门的多年修补,原建筑风貌已荡然无存。庆幸的是,近年来,经过佛教界的努力,海会寺得到修复,开始重现当年辉煌气象。

  1999年11月,经阳谷县两委研究决定,将海会寺归还佛教界,并予以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在时任阳谷县民族宗教局魏茂东局长及山东省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及协调下,仁修法师于2000年1 月入住海会寺,展开海会寺的修复工作。

  在仁修法师的带领下,佛教界四众弟子,积极踊跃捐款捐物,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迅速筹集资金六十余万元,并于当年完成了大雄宝殿的修复工程。重修后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佛像高耸,梵宇清磬,晨钟暮鼓,俨然一片清平气象。

  2001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海会寺举行了重修后的第一次开光盛典法会,开光之日,全国各大寺院的高僧大德云集海会寺。海会寺村民都说,开光之前,海会寺的上空出现了三簇莲花状云团,云团散去之后,又出现一道光彩夺目呃彩虹,为海会寺再添神秘色彩。

  每年的大年初一,是海会寺最热闹的时节,四面八方的香客在此汇集烧香祈福,运气好的话还能抢到“头香”,这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据统计,仅仅大年初一这天,海会寺累积接待游客能达到两万人次,全年接待省内外游客可达八万人次。

  据了解,长年来,海会寺一直积极倡导和践行公益事业,坚持每年资助13名贫困学生,坚持每年春节为近百户困难家庭送去丰富的年货,中秋节为当地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月饼、水果、大米等生活用品,不定期到聋哑学校献爱心。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