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冠县武训传说: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第一

··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武训像。(图片转自网络)

  武训影视人物形象。

  任金光畅谈武训传说。(资料图)

  记载“武训传说“的书籍。(资料图)

  大众网记者 侯晓

  “黑狗白狗你别咬,我是办义学的武七跑不了……“这是《武训兴学歌》中的一首《武训要饭狗不咬》其中的几句歌词。一首首兴学歌印证了武训数十年的讨饭生涯,见证了一武训段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武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第一人。关于武训的传说,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

  被主人轰出门 立志要饭办学

  关于武训的民间传说,大约有四十几个故事。说起他的传奇人生,就要从他从小给地主打长工说起。武训是冠县柳林人,很小就没了父亲,跟着母亲串百家门,吃百家饭。长大后,就跟别的穷家孩子一样,找个地主家扛活当长工。然而在当长工期间,因为记账的问题,被主人轰出门。

  当时规矩是,工钱一年一给,家有急事,可以找东家支点钱,年底腊月二十三算账。但是到结账的日子,武训去领钱,本想回家好年。谁知地主打开账本,算盘珠子一拨拉,硬武训把八吊钱都支走了。武训说他就借了三回钱,总共两吊钱。两人大吵起来,武训不识字,不会看账本。最后,地主喊人把武训打了一顿,扔出大门外。

  武训被赶出后又疼又气,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就挣扎到一个破庙里,三天水米没沾牙。三天后,武训开始满大街要饭,立志要办学。武训觉得受欺负就是因为不识字、没文化,决定讨饭要钱修义学院。当时他说这话,很多人都以为他疯了,然而谁又能想到,他这一要就要了30年,一辈子没娶妻生子,办成了学校。

  讨饭转放债终圆了办学梦

  武训靠讨饭、要钱、拾线头缠线蛋卖钱、给人推磨压碾,慢慢也攒了一些钱。可他心里一算账,只凭着这样攒几个小钱是不行的,于是就想到了放债收利息。当时武训找到一个心眼好且有钱有势的娄峻岭娄老爷,帮他放债收利息,就这样极大增加了武训的资本积累。

  随后,武训又将这些钱置办了230多亩地,自己当起了小地主,从此翻了身。经过一系列运作,武训攒到7000多吊钱,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尽管也有人给他说亲,但是武训一心想办学,不为所动,终身未娶妻生子。

  最终,武训通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在柳林修了他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从此他出了名,大小官员、老财大户纷纷捐钱。在建成第一处学堂之后,武训划建第二处学堂,但是手里资金有限。

  在离武训家武庄不远有个村子叫庄科,村里有座庙叫“千佛堂“,庙里有个和尚叫了证。了证是位高僧,他和武训有些相似,整天四方化缘,讨到钱不舍得吃穿,只为完成自己许下的一个大愿,就是把“千佛堂“翻盖成“万佛堂“。可是,干了好多好多年,算算攒下的钱还不够,他一下子就想起了武训。“

  两人住的地方本来就不远,经过一番沟通后,最终他们二人合力在杨二庄盖了第二处义学,叫“育英堂“。

  皇家授匾巡抚带头募捐

  在成功建起两处学堂后,武训的事迹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这时,又有临清富人,资助他在临清市建了第三处学堂。这位富人是当时掌管临清关税,相当有钱,他在听了武训的故事之后,就资助他在临清建了第三处学堂,叫“御史巷义学“,便是现在的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

  当时,武训的事迹响遍全省,时任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后,特下示召见。张曜闻还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这直接引领了一波捐助武训办学热潮。当时的富商、官绅纷纷捐款。

  就连光绪帝都亲自授匾,为武训颁以“乐善好施“匾额,并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关于武训的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虚化及神话色彩。不过,经考证,多为真人真事,虚化部分很少。武训这种“叫花子办学“模式,在当时的教育界成为一种美谈。

  建国后曾掀起一场文化批判运动

  关于后世对武训的评价,可谓褒贬参半,但总体上褒多于贬。在武训死后百余年间,后人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时期。民国时期,对于武训的评价很高,很多国民党军政要员都给他亲自题词。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上映之后,迅速火爆全国,当时的人们对于武训的评价也很高。但是由于武训后期放债、买地收地租等瑕疵,曾掀起一场文化批判运动。

  当时中央成立了一个武训调查组,之后便掀起了建国之后第一场文化批判运动。文革期间,武训再次被批判。直到改革开放,武训才逐渐地恢复名义。当时,国家倡导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民间文学、歌谣、谚语。就开始收集、整理武训的资料,慢慢为其平反。

  武训现在是冠县“代言人“

  应该说,武训是冠县的大名人,在外是冠县的代言人。来到冠县柳林,你可以看到武训祠和武训墓,仔细聆听关于武训的故事,慢慢品读武训精神。在百米碑廊前,能看到近现代知名人士冯玉祥、郭沫若等为武训的题辞及一些著名学府如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题辞。

  近年来,冠县政府不断重视武训传说的文化保护和挖掘。关于武训的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几年前,由冠县文广新局原副局长任金光创作完成的20集电视连续剧《武训传》在央视和省台播放。此外,冠县还曾创作《武训推磨》等5部小戏。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由任金光和时任冠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贵才历时一年多创作的长篇山东快书作品《武训传》问世,备受业界关注。将武训故事用山东快书形式加以修饰,更容易贴近群众文化生活,更容易将武训精神传播到每个人心中。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