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南马村:战地医院精神薪火相传

··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众网·海报新闻威海频道联合文登区委宣传部推出“红色足迹铭初心 扬帆起航再出发”系列报道,通过实地寻访红色印迹,讲好革命故事,唱响文登儿女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姚潇雨 于霄雁 威海报道

  夏日时节,距离威海市文登城区西南14公里的宋村镇南马村,静谧而又清新。在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这里是八路军东海医院医护人员、伤员与死神搏斗的战地医院。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红色火种绵延传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传承着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

  6月2日,天蓝如洗,碧草如翠。穿过南马村与外界相连的唯一一条大路,沿着古朴的青石板路前行,一座宽广的门头映入眼帘。大门正中鲜艳的红十字见证了峥嵘岁月,虽经历沧桑,但愈发鲜艳,这就是东海医院旧址。进入展馆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战地医生救死扶伤的雕刻墙,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看着还原救死扶伤现场的模型,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紧张忙碌的、充满血与火的画面。医院是离生死更近的地方,也是军民血肉联系更紧密的地方。

  八路军东海医院成立于1941年初,由初期“马背上的战地医院”辗转扩充为200余人的山东著名战地医院。东海医院从1948年到1951年接近三年的时间在南马村驻扎,“南马村群众基础好,三面环山,是文登早期革命堡垒村。”曾担任南马村党支部书记的邵德清介绍,“医院在村里建立后,老百姓家家户户腾房安置伤员,门板都贡献出来当病床。有的村民还在部队当护士、干杂工,积极支持医院的工作。”邵德清说。

  90岁的王远娥曾在东海医院担任护理员,当年12个人的护理班,如今只剩下了她一人。回忆起当年的救治伤员经历,老人几度落泪,“当年伤员的血顺着门板往下直流,村长立刻收拾好屋子把房子腾出来,在地上垫很厚的草给伤员当床用。医生、护士,就连医院政委都没有床睡,大家都睡草铺,所有的床都给了伤员。”王远娥回忆。

  “作为一所战地医院,战场在哪里医院就驻扎在哪里……条件有限,东海医院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房屋里救治伤员。”在东海医院旧址前,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参加红色研学的学生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画面。一张张珍贵照片和一件件实物,让参观者从中体会到革命时期的艰辛不易。

  东海医院虽然经历多次迁址与更名,但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始终秉持为民初心,将东海医院精神薪火相传。

  1950年,东海医院更名为“山东省文登区中心医院”,医院坚持向群众开门,常年组织医疗队上山下乡,送医送药,被称赞为“飘扬在卫生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当地的群众也亲切地称其为“庄户人医院”。时过境迁,如今的威海市中心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130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的三甲医院,在威海,护佑着一方百姓健康。

  2018年,南马村确定以胶东特色花饽饽为发展方向,并借此契机引进了威海姜不老多福花饽饽有限公司。“驻扎”在村里的花饽饽企业,为南马村的老百姓们打开了“致富门”。眼下,在花饽饽制作车间,一派繁忙景象,面团在一双双巧手中翩翩起舞,塑型、醒发、蒸熟。花饽饽产品深受顾客喜爱,工厂订单日益增多,产品远销北京、大连、天津等全国各地。在这里上班的村民收益也越来越可观,每年还额外为村集体增加近5万元的租金收入。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勤劳勇敢的南马人始终牢记,是先烈的英勇奉献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目前,南马村利用东海医院旧址展馆,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这个有着不凡历史的村落正在逐渐变成真正的多福之地。

责编:金文馨
审签:王陆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