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五十余载 德州这位老党员世代传承劳模初心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春晓 高志玟 通讯员 王凡存 马俊良 德州报道
双手捧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摩挲着,79岁的刘观芝眼眶红了。
6月23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见到刘观芝老人时,她正戴着老花镜坐在客厅看《山东工人报》,79岁的老人一头银发,身形瘦削,听说今天有采访,她特意把自己打扮了一下,紫色花衬衫,深色裤子,短发梳得一丝不乱。老人说,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那天,她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1942年生人,1966年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1970年入党,51年党龄的刘观芝说,到现在,我还是相信我的党,我爱她!
刘观芝是德州市庆云县徐园子乡西安务村人,有2个妹妹7个弟弟,作为家中老大,她早早地帮父母挑起了养家的担子。1961年刘观芝参加工作,1965年至1989年在庆云县大胡(现属常家镇)供销社工作。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刘观芝工作的那个年代,百姓的生产生活用品都离不开供销社,所有的生产生活都与它密不可分。刘观芝非常喜欢供销社这份工作,她觉得通过这份工作,她能为老百姓生产生活服务、提供便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受当时的道路条件和交通工具所限,刘观芝是推着独轮车将食品、百货等送到村里,刚开始,即使是空车她也一架起就倒。于是,刘观芝每天晚上在院子里练推车,空车推熟了,她就往车上逐渐增加土坯,来回地推,手很快磨出水泡,她包上块布坚持练,慢慢地便“驾轻就熟”。
要知道,那时的独轮车装上货物足足有300斤,而刘观芝当时只有80斤,据统计,在24年时间里,刘观芝在大胡供销社辖区的31个村,推着独轮车,带着送货队,下乡次数近8000次,送货到炕头2880次,到田间近12000次,供销额达288100元。
刘观芝推货下乡,多数时候,货物很快就能销售一空,但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的货物没有买到。后来,她都会带着一个笔记本,看谁家想要的东西没有买到,就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货物卖完后,她收拾好车子,便开始 “访贫问苦”,到一些无法出门的老人家里,询问他们需要什么,记录下来,以便下次来时送到家里。刘观芝的这项“统计收货”既满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又使商品不脱销不积压,成为当时全县财贸系统学习的榜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同时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在对待科学种田的认识上还存在盲区。刘观芝就不再是单纯地送货下乡,针对一些群众的需要,她送去了治虫知识、科学种田的技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部分农民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尝试边学习边发展经济作物,一些万元户好像雨后春笋般从地下冒出来。
1989年,刘观芝调至庆云县棉麻公司任妇女主任,1993年退休。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看报记笔记,时时刻刻把学习放在心上,家中有许多书籍和老人学习做的笔记。生活中,老人只要看到或者听到好的句子和文章,即使身边没有合适的本子,也要在随手的废弃收据、说明书等小纸片上记下原文和自己的一些心得,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锤炼自己的党性。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儿孙子女都听党的话,为党为国为人民多做贡献,争取做个道德模范……”时刻感念党恩,牢记党的教诲,刘观芝把对党的感情编成曲调哼唱。刘观芝老人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自己的家人,她的儿子和孙子都是党员,祖孙三代都在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连6周岁的小重孙女也学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老人的一言一行,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和改变着整个家庭的风气,她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也希望儿孙们能够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