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党员话党史② | 刘炳寅:见证日照港口崛起的“开拓者”

··

  编者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日照市委组织部联合日照日报社、日照电视台、大众网日照推出《“红色印记”—百名党员话党史》活动,邀请部分优秀共产党员讲述党史故事,追寻红色印记,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日照市委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取得的重要成果,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实现日照精彩“蝶变”打牢基础、注入动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潘俊宇 日照报道

  以港而立,因港而兴。自1982年日照港开工建设以来,这座城市很多故事都是从这片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开启的。从荒滩上起步,成长为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山东港口日照港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港口需要历经百年的发展之路。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位老党员,亲历港口争引、选址勘查和建设运营,为日照港今天的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叫刘炳寅,这是一个被载入日照发展史册的名字。

  三年选址之争 万吨港口落户黄海滩头

  “我第一次到日照的时候,发现从岚山到石臼的这段海岸线特别好。”回想起四十年前的港口选址之争,88岁的刘炳寅如数家珍。1976年,刚刚在黄岛完成两个万吨级油码头修建的刘炳寅就来过日照,这里优越的海岸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想,这里也具备建立万吨港口的条件。

  黄岛油码头修建竣工后不久,为满足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的需要,适应国际远洋散货船舶大型化趋势,国家决定在鲁南苏北海岸建设深水大港。这个深水港的选址,最初定在江苏省连云港。

  “1977年11月,国务院派煤炭部部长肖寒同志到山东来,总的设想是建设兖州煤矿的铁路,经过临沂到连云港,修建连云港码头。”刘炳寅回忆,这样一个重点工程,跨越两个省份,在组织施工上存在一定困难。当时回到山东省建委工作的刘炳寅提出,日照县岚山头的自然条件优于连云港,且位于山东省内,距离兖州煤矿更近,可以考虑在岚山头设立港口,形成鲁南一条龙。

  刘炳寅的这项提议,拉开了煤炭输出港选址三年之争的序幕。

  (港口建设的指挥们)

  建议被省里采纳后,刘炳寅与同事连夜准备材料,向煤炭部、交通运输部汇报,争取到了全面勘察两地后再选址的机会。可一直等到1978年1月上旬,勘察依然杳无音信。刘炳寅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复却是善意地提醒:“炳寅,你太天真了,在连云港建煤炭码头,怎么会因为你们的一个建议就修改了呢。”

  首战受挫,刘炳寅并未放弃,山东省委决定自行组织勘察,用实际勘察结果来说话。回想起那段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勘测岁月,刘炳寅仍心潮澎湃。1978年3月,山东省组织了600多人的专业勘测队伍,对日照市百公里海岸线进行了全面勘测,专家学者从两城北的白马河口到岚山南的绣针河口,一点一滴记录下日照海洋档案。

  1978年5月15日,各部门资料汇总齐全。山东省正式向中央申请,建议在石臼港建设煤炭输出港。可是,这项凝结了600多人心血的材料却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回信。与此同时,江苏省连云港的港口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万吨港口似乎要与日照失之交臂,但仍有一部分专家坚持,建深水港,石臼比连云港建港条件优越得多。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王涛,联合青岛海洋大学的侯国本等专家多次上书,反映日照设立港口的实际情况、自然条件等,这些笃信真理的专家学者,为日照争取到了转机。

  (1979年11月,山东石臼港工程筹建处成立)

  1979年4月6日至20日,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召集八十多位专家,对港口选址进行调查论证。与会人员先后到日照、连云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随后在北京进行论证。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在石臼建港深水线近,基础好,是难得的优良深水港址,有条件建成10万吨级乃至2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口,而且可就地取材,造价低、陆域广、腹地大,很有发展前途。

  依据论证会的意见,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研究决定:暂停连云港码头建设。

  1980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山东省编报的《石臼港设计任务书》,同意建设煤码头一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投资7亿元人民币,工期5年,并列入“六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三年选址之争尘埃落定,昔日的鲁南海滨小城,迎来了决定发展走向的良机。

  峥嵘发展之路 煤码头锚定多功能港口

  在日照市黄海一路东侧、铁路桥西侧,有一座名为“开拓者”的雕塑,白色石体雕出一个劈开巨石的工人。“当时建港的时候,建港工人用肩挑、用手抬、用拖拉机填海,一些大的石头就是用人工拽到海里去,这座雕像就是建港时期,港口建设者的写照。”刘炳寅说。

  (煤码头竣工)

  在既无大中城市,又无老港依托的困难条件下,港口建设者迎难而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座底浮坞出运沉箱下水、钢栈桥整体吊装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费用。

  1986年5月,石臼港通过国家级验收,工程总评优良并荣获了国家银质工程奖、施工鲁班奖,并入选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十大水运工程。198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石臼港成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这一天,对于建设者刘炳寅来说,终生难忘。

  (煤码头初验)

  第二年,亲历日照港建设全程的刘炳寅被任命为石臼港务局(现更名为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局长。建成开埠的日照港面临着单一煤炭货物运输,只吐不吞、兖石铁路车皮全部回空的窘境。

  此时的刘炳寅年过半百,但奋进之心分毫不减。“建设港口,是党交给我的任务,而把港口发展好,是党和日照人民交给我的使命。”他深知,靠单一的煤码头只是一时的“铁饭碗”,要使港口迅速发展,成为腹地发展的“助推器”,“找米下锅”才是长久之计。

  在刘炳寅的统筹带领下,第一代日照港人勒紧腰带,利用第一期煤码头的工程节余款中的1800万元资金,建设了第一个万吨级杂货码头,接卸化肥、水泥、粮食等货种,由此迈出了向综合性港口跨越的第一步。

  (1985年10月20日,广州海运局红旗121货轮首航石臼港)

  随着木材码头、日照港二期工程的建设,港口功能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在1989年开港开放第三年,日照港吞吐量一举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十,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1991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

  此后,日照港加快木片码头建设,石臼港区西区开发建设全面起步,港区空间得到全面拓展。1991年到2000年间,日照港新建成码头泊位15个,新增通过能力1283万吨。

  1995年,国家将日照港正式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并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日照港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经受住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考验,实现了由单一煤炭输出码头向多功能港口的成功跨越。

  港城逆风破浪 从荒滩冲上世界舞台

  港因市荣,市因港兴。石臼港正式运营三年后,1989年10月31日,地级日照市正式成立。

  “港口划归地方后,才会真正发展起来。”在刘炳寅看来,港城共荣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双赢之路,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就没有东西港区的贯通,没有港口的发展后劲。

  近四十年中,山东港口日照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趋强,实现了由“突破一亿”“搏击双亿”“跨越三亿”到“冲破四亿”的持续快速发展。从荒滩上起步的煤炭输出港,成长为集航运、铁路、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大进大出、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枢纽。

  这座年轻的四亿吨大港,也以自身的快速崛起,为城市及区域经济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平台。日照港的崛起,带动了日照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港城互动,城港共荣,演绎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华美乐章。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成立,借助港口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山东港口日照港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在奔跑中续写港城融合新篇章。

  港口的发展,是日照党史中的一页。回望四十余年的发展路,刘炳寅问心无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完成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托付。”抛家舍业,旅居日照四十余年,刘炳寅最终定居在了日照港边,守望着他为之付出半生心血的港口。

  如今,88岁的刘炳寅仍然坚持每天清晨在窗前站上十分钟,他的窗口对着日照港区的裕廊码头,天气晴好时,能看到作业的门机。

  “我就每天看看,有没有不作业的‘高射炮’。‘高射炮’越少,就说明港口生产越忙,我就高兴。”刘炳寅站在窗前,在他的窗外,晨曦中的山东港口日照港碧波万顷,海风微微,门机作业,船行不息。在这里,310条航线联通全球,昔日的荒滩渔村,已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通达四方。

责编:贾小亿
审签:张 丽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