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敲钟人”的三个新挑战
··
大众日报记者 张春晓 郑莉
刘公岛建设打造“中华民族警醒之岛”,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资料图)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郑莉 本报通讯员 任现辉 侯恩惠
“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
作为甲午海战最后的主战场、甲午海战英烈埋骨之所,刘公岛——这座面积仅有3.15平方公里的小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梦碎与梦醒。2018年6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船来到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登上东泓炮台遗址,了解北洋海军威海卫基地防务情况和威海卫保卫战、刘公岛保卫战历史;来到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总书记步行去看威海卫海岸炮台布防图的路上,深情地望向这片海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现场讲解的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李翠翠的脑海里。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落地生根。如今的刘公岛,“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定位更精准、特色更鲜明,历史资源正成为其最大优势,教育功能的发挥正成为其最大潜力,每年到这里汲取精神养分的人络绎不绝。5月19日,面对以“红色讲解员”身份前来蹲点的记者,李翠翠说:“适应刘公岛之变,当好‘历史敲钟人’,要以‘奔跑’的姿态接受三个新挑战。”
“学习速度要紧紧跟上基地建设速度和展陈更新速度”挑战一:激活历史,钟声长鸣
一身藏青色工装,一双黑皮鞋,一个装着蓝牙耳机的黑布包,是岛上红色讲解员们的“标配”。不过,5月19日上午,李翠翠的“行头”中多了一样物品:厚厚一本“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展馆”解说词。
“这个主题展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的一期工程,去年9月27日正式开馆。今年以来,展陈升级改造,解说词自然也要更新。”当天,李翠翠带着我们,面向当地的历史专家和学者们,进行展馆提升后的首次试讲。
“展陈升级之后,要重点回答好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刘公岛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刘公岛是国家安全的历史鉴证之地,要让走进这里的人们,长鸣历史警钟,常思历史教训。”威海民族复兴研究会会长曲赓说。
“叩问历史,更要映照现实,在解说中要紧密结合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四大部分、数百张图片,一个半小时的试讲中,李翠翠全程用手机录下专家建议,“回去再调整”。
工作16年、35岁的李翠翠,在岛上有“问不倒的讲解员”之称。而今,她却难言轻松:“历史开掘‘加速跑’,我们的学习速度,也要紧紧跟上基地建设速度和展陈更新速度。”
在刘公岛,仅东泓炮台、海军公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处。为建设守护好“中华民族警醒之岛”,这些年刘公岛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做好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教学区深化提升:历史选择展馆升级改陈,东泓炮台展馆整体打造,定远舰水下考古、“定远号”纪念舰迁址,成功接收海军退役装备110驱逐舰……
尤须一提的是,去年,威海在刘公岛打造了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扩大了党性教育基地的溢出效应。
行走在刘公岛,记者碰到了正在指挥协调国家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二期建设的刘公岛管委党委书记刘震。他告诉记者,现在岛上的这些百年老建筑和遗址,正在变为国家安全教育、党性教育的新场景。
刘公岛西部的黄岛炮台,是1898年“国帜三易”悲剧的发生地。如今这里经过修缮,被打造为一个国帜主题公园。站在“国帜三易”遗址地,直面国歌主题墙上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一位前来参加培训的检察院干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辈惟有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每开发一个新教学点,就意味着要唤醒、激活一段历史,讲解员也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背诵、提升。”李翠翠说,为了钟声长鸣,必须练好内功。
让大家感动一阵子、受用一辈子挑战二:讲好故事,常讲常新
从今年开始,李翠翠的工作除了讲解,还加了“带队伍”这一项。
在甲午战争陈列馆,记者有幸与几位年轻讲解员一起,得到了李翠翠的“金牌”指导——
“讲到年代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让受众明确地听到你说的时间节点是什么。战争涉及哪些国家,也要重点突出。”
“在这里停顿一下,语速要慢一点,节奏中要带有情感。”
身后的展陈默默诉说着甲午之殇,每位讲解员都表情凝重,听得认真投入,不时点头默念。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刘公岛几大展馆解说大纲至少有30万字,但这只是基础模板,具体讲解中大家并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各有侧重,因人施讲。”李翠翠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常讲常新,带动这支30多人的讲解员队伍讲好故事。
实施讲解员“拔尖”计划和每月开展的“红色故事小演练”,让讲解员孙超受益匪浅。翻开她的解说词本,每一页都勾画得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的便利贴纸上,标注着许多不为人熟知却发人深省的“红色小故事”。
在培训过程中,面对不断靠拢的人群,李翠翠顺势讲了邓世昌“忠孝难两全”的家国故事——
“从军27年,邓世昌只回过3次家,最长一次也不超过7天。1884年,法国入侵台湾,邓世昌带兵南下御敌,这时他接到了父亲病故的消息,但他选择了以国事为重,没有回家奔丧。事后他把自己反锁在船舱内,反反复复不停地写字,写了撕,撕了又写,随从很好奇他写的到底是什么,就把一些碎纸片拼凑在一起,才发现是两个字——不孝。”
记者注意到,听到这里,很多人眼含热泪。
李翠翠很是感慨,“讲好历史故事、红色故事,就是要让大家感动一阵子、受用一辈子。”
在“历史选择”展馆蹲点体验时,记者恰好碰到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在这里上现场实景党课,60名党员干部穿过甲午以来的沧桑岁月,进行了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副总经济师王贻亮用两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感受:“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这是一段选择的历史;共产党用生命选择了‘为人民’,人民用生命选择了‘跟党走’。”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透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很多游客感悟到,“以前只知道这是个道理,如今更知道这是个真理。”
让警醒之声更具时代感、传播更深远挑战三:“吸引来”与“走出去”
铺开刘公岛的航拍图仔细端详,其轮廓宛若一口古朴洪钟,在向世人传递着警醒之声。
2018年至今,刘公岛教学区接待教学班次2700多个、学员约10万人。在学员来源上,实现了党政军民学全覆盖;在地域分布上,从省内拓展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党性教育班次带动下,除了疫情影响明显的2020年,基本上每年进岛参观群众达200万人次。刘公岛人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的高度,该如何把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吸引更多人尤其是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
答案在感染力,在互动性。
在刘公岛西北部的小山上,有一座公所后炮台,因距海军公所较近而得名。李翠翠介绍,北洋护军在刘公岛共修筑了6座炮台,与如今已经成为“打卡地”的东泓炮台一样,公所后炮台是岛上3座永久性炮台之一。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北洋护军1889年在刘公岛上修筑的第一座炮台,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地阱炮,是威海卫基地的第一座地阱炮台。
从1889到2021,时光流转,公所后炮台正在绽放新的光彩。“不久,这里将变身为公所后炮台体验馆。”沿着李翠翠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一番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记者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公所后炮台体验馆是基地建设的二期工程,建成后,修复的避难坑、零件库、弹药库、运弹坑道等空间环境,将会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战争氛围,人们还可以现场参与重炮互动、速射炮体验、策略游戏等军事体验项目。
在让警醒之声更有时代感、现代感的同时,“李翠翠”们还在努力让这一声音传播得更深远。
“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加入了威海文旅集团‘百人红色宣讲团’,走进部队、企业、社区、学校、乡村,综合情景剧、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打造了一堂‘行走的党课’,反响很好,目前邀约已经排不开了。”李翠翠笑着说。
变换视角、转换语言,让历史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刘公岛上的“历史敲钟人”,在新挑战中,奔赴“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