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中华最古的海”,感悟一座城市的厚重历史与时尚现代

··

20多年前,我从鲁西南一个小县城来威海上大学。亲友们都说:“威海,是个好地方!”

当时,懵懂的我,并没有概念。只是一到威海,便为这里的碧海蓝天吸引。

20多年后,在威海安家的我,接待了许多从老家来旅游、度假或者出差的亲友,他们说:“威海,果然是个好地方!”

此时,已然“老威海”的我,已经能对威海的好娓娓道来。

每次听到我的讲述,家乡人都说,对威海的神往又增进了一层。他们原本只知道威海风光的美丽,当了解到威海的历史人文、城市发展变迁之后,对这座城市的好感度又增了几分。

我是如何向家乡人介绍我的“第二故乡”威海的呢?就是这样: 

历史底蕴深厚的威海

有人说要想读懂一座城市,就要读懂它的历史。当船缓缓驶离岸边,航行在威海湾,这片中华最古的海,恍惚间仿佛听到了闻一多先生的那首《七子之歌·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威海古称威海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这里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成军地和覆没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他们为衰微至极的国运而战,为抵御外侮而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甲午战争陈列上方,他高举望远镜、昂首屹立,遥望着这片中华最古的海。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但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硝烟虽已散去,但民族英雄的血脉早已流淌在每个威海人的心中,那份反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也将永远留存在威海人的心中。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威海

时间到了19世纪末,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后,对这里实行了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英国人在刘公岛上修建了一大批带西洋风格的老洋房,共济会德恩垂会馆、英国海军驻华舰队司令避暑楼、约翰斯顿别墅、刘公岛基督教堂……一座座保留完好的老建筑身上,烙下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印记,蕴藏着威海饱满而鲜活的往事。

△共济会德恩垂会馆 

△英国海军驻华舰队司令避暑楼

△约翰斯顿别墅

△刘公岛基督教堂△刘公岛西摩尔街商业用房

而在市区北山路、育华路、东山路、环海路一线、合庆湾北岸和市区南部,也有留有大量的老洋房。承担老建筑施工的威海本土工匠,把传统的威海特色建筑技艺运用在老洋房的建筑之中,同时掺糅了四方烟囱、挑角脊顶、屋檐上的飞禽走兽等中式细节,把欧式建筑的浪漫与中式建筑的典雅合二为一,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方融合的建筑风格。

△宽仁院△四眼楼△英商别墅△意大利商人别墅 经历了风风雨雨,威海老洋房跨越了百年时光,见证了英租威海卫和英国续租刘公岛的全过程,是那段特殊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承载了威海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脉络。

英租威海卫是近代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当时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也带动了威海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外国洋行进驻威海口岸,英商泰茂、康来、和记三家洋行和由英商出资、华人经营的富泰行和富威行等买办洋行,垄断了租借地内金融业的100%和对外贸易的90%。

△育华路驻军码头院内的泰茂洋行(2005年)

除了洋行,民族工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28年烟台昌兴火柴公司吕称黎等人与威海商人王德京(仁柳庄村人)合资3万元在北门外筹建了德威火柴工厂。招工70余人生产“仙鹿“、“太极“牌火柴,年产3000余箱,产值12万元,逐渐发展成为胶东半岛居民生活用火的主要供应厂家,打破了洋火的一统天下。△烟台商行在威海卫开设的主营蚕茧生意的货栈

1901年威海港被开辟为自由贸易港,进出口货物一律不收关税。除本地商人外,广东、青岛、烟台等许多地方的商人陆续来到威海经商,商埠区商号最多时达700多家。

△爱德华码头的堆货场(1908年)1910年温泉汤集开设广仁德商号,崮山后集开设聚盛德。此后,农村集镇商号也逐渐增多。这些商号主要经营出口贸易,有的兼营海产品、渔轮业、烟酒杂货及旅店业,资金雄厚的商号还在香港、天津、大连等地开设分号。△吉升昌书坊外的集市(1935年)出海口岸的建成与繁荣,也使威海港渐渐被国人和世界所熟知,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海岸口和贸易港,每年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猛。

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1990年9月15日,从韩国仁川出发的“金桥”轮缓缓驶来,将123名韩国客人送到这个只有32辆蓬布三轮车、捆着废旧轮胎做码头护舷的滨海小城。

△1990年金桥轮首航。  资料片

这是中韩海上的第一条通道,从此拉开了中韩合作的序幕,也打通了威海通往世界的窗口。可以说,“金桥”轮的开通,成为威海开放型经济的里程碑。

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从此,中国与韩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

1993年,威海争取国家批准,获得中韩经贸洽谈会举办权,自此一办就是八届,奠定了威海对韩经贸“桥头堡”的地位。 

△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威海首单降税货物通关

从开通“金桥”轮、举办中韩经贸洽谈会,到与韩国大规模发展加工贸易,再到成功创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威海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走在对韩开放前列,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

△中韩边贸城 对韩开放,如同一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让威海在对外吸收融合中舒展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发展姿态,张扬着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色彩,筑牢了桥头堡。

2015年6月,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创新性引入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走向世界的威海

岁月悠然而过,时代趋步向前。今天的威海,是“北方的夏威夷”,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多次获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还是中国钓具之都、中国海鲜之都……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让这座海滨城市充满了生机。

近年来,威海积极打造国际化活动品牌,连续举办了五届威海“英创会”,连续承办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还有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 、威商大会、威海韩国商务周、中国(威海)国际海鲜美食节、中国文旅产业年会、HOBIE帆船亚洲锦标赛等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就是威海,一座有山有海、有历史底蕴、有独特气质的海滨之城。威海的赞誉很多,但要说威海的好,还是得自己来感受。了解威海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这里住下,在时光的浸润中慢慢读懂威海。(融媒亦然/文,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