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保护性恢复牡蛎礁群 让海岸线“活”起来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郭九涛 黄新宇 滨州报道

  近日,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对渤海湾滨州海域野生牡蛎礁群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现状进行资源调查,旨在为渤海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发展方向,并为渤海湾区的生物治理提供示范和技术支撑。

  滨州海岸牡蛎礁

  滨州沿海滩涂面积广阔、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牡蛎礁的生长分布,其主要品种分为“长牡蛎”和“近江牡蛎”。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同秋介绍,牡蛎生长在一起就形成了牡蛎礁,会自然构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牡蛎吃食海水里的动植物以及动物尸体,以此转换成自身的蛋白质,形成了贝壳碳酸钙,因此牡蛎礁当中就自带了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能使很多的鱼虾蟹贝等生物聚集在这里,成为繁衍场所且有效的增加了渔业资源。牡蛎礁还能够吸收消减海浪对堤坝的冲刷,所以还有防灾减灾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牡蛎礁的保护,因此也称牡蛎礁为活着的海岸线。

  科研团队进行牡蛎礁调查

  滨州有国家级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马颊河文蛤国家级资源保护区等诸多自然资源保护区,大自然禀赋了滨州优秀的自然资源,并且在渤海湾河口地带有广阔的牡蛎礁群。“滨州近海的牡蛎礁群资源如果保护不好,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保护恢复重建牡蛎礁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是河口荒漠化生物治理的重要方式,我们要认清牡蛎礁的价值,合理捕捞牡蛎,保护海洋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安全的家园。”孙同秋说。

责编:齐洁
审签:魏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