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丨新动能集聚助推山东经济提质
··
日前,我省公布的8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工业、投资等部分指标增速减缓,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比全国水平高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
“研判经济形势,不仅要看增速自身的变化,更要看到增速变化背后结构与动能因素的影响,由此判定经济运行是否稳健,增长基础是否扎实。”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我省经济运行“L”型走势已经基本稳住。经济下行的风险有所减弱,运行中“稳”的确定性明显增强,未来一个时期我省经济走势将从“降速”阶段过渡到“提质”阶段。
7月份以来,受企业补库存周期结束、传统制造业投资边际效率下降等因素影响,我省工业、投资等部分指标增速有所放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并不意味着就是一条直线。受多种因素影响,运行中短期小幅波动在所难免。”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说,只要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内波动,都属正常现象,不会改变对整体走势的判断。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1-8月份,“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效应加速释放。去产能带动了相关领域价格的回升,推动了工业增速提升和企业效益改善。降成本和去杠杆力度加大,累计实现“营改增”减税500亿元以上。投资拉动“补短板”,120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1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9%;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6%,为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和“四新”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积极效应日益显现。
农业“新六产”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00家;工业升级效应明显,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11%,成为支撑工业增长的首要动力;软件信息、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新技术新产业增势强劲,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90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占到80%以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48家。
“蓬勃壮大的新动能,既符合‘进’的方向,也为我省经济增长的‘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增量支撑。”刘冰表示。
“放管服”是亲清政商关系的源头活水。截至8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764.1万户,户数同比增长13.6%,其中企业首次突破200万户,我省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200万家企业的省份。全省预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80%左右;跨境电子商务一般出口增长10倍以上。
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效应不断增强。截至8月底,消费增幅已高出投资增幅1.8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变化,表明我省经济正在从过度依赖投资增长加快向更加注重消费转变。”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认为。
1-8月,全省统筹发展的积极效应持续扩大。在城乡统筹方面,全面启动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城市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农村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在区域统筹方面,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区域联动升级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在陆海统筹方面,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青岛蓝色硅谷国家海洋实验室、深海基地等海洋创新平台作用有效发挥,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调创新中心达到44家。在节能减排统筹方面,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由升转降,同比下降0.1%,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0.2%,对规模以上能耗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高福一分析认为,目前我省新的发展动能正在集聚。引领经济实现周期更替的重大科技进步尚在积蓄,新兴产业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产业,原有资源依赖型产业、产能和传统粗放生产方式的出清还要经历一个过程,经济运行正处在新一轮发展周期的孕育阶段。
“要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以‘四新’促‘四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围绕钢铁产业优化布局、港口整合、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培育、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在补足短板中打造优势,在破解难题中赢得主动,推动我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