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脱贫攻坚时代英雄,倾听来自齐鲁大地的铿锵足音

··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王建 刘兵 张文婷 蒋兴坤 蔡明亮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山东广大扶贫干部真抓实干、甘于奉献,与贫困群众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共同攻坚克难、创造幸福生活。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脱贫攻坚精神,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

  6月16日出版的大众日报推出“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致敬脱贫攻坚伟大奇迹,致敬书写奇迹的时代英雄。《致敬!脱贫攻坚英雄》聚焦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脱贫攻坚精神,将最美年华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说可喜变化 有未来可期》邀请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村民谈变化、话期待、开新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山东各地下足“真功夫”》,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各地致力于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

  文章全文如下:

  致敬!脱贫攻坚英雄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王建 刘兵 实习生 许恒源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山东广大扶贫干部真抓实干、甘于奉献,与贫困群众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共同攻坚克难、创造幸福生活。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脱贫攻坚精神,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

  6月15日上午,在山东省脱贫攻坚表彰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上,400个先进集体和600名先进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他们因为脱贫事业改变了人生轨迹,贫困的乡亲们也因为他们改变了命运。当受表彰代表佩戴大红花走上主席台,从省领导手中接过证书时,如潮掌声响彻全场,大家共同向为摆脱贫困矢志奋斗的英雄们致敬!

  “再难也要干,也要闯”

  “能够亲身参与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脱贫攻坚战,是我个人的无上荣耀。”捧着证书,东明县焦园乡党委书记张建国激动地说:“经过几年努力,滩区群众摆脱了‘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恶性循环,有了稳稳的家,再也不用受黄泛之苦!”

  焦园乡是黄河入鲁第一乡,是纯滩区乡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15户、10502人。2017年,山东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按照规划焦园乡需建设10个村台社区。“老张,这事你们弄不成,自古以来没解决的事,短时间内就能解决?不可能!”工程启动之初,不少人对张建国这样说。

  “难不难?确实难!但既然省委、省政府把担子交给我们,再难我们也要干、再难我们也得闯!”张建国带领乡党委班子把支部建在村台项目一线,先后克服清障迁坟、征地调地、抽沙淤沙等重重难关。截至今年5月底,全乡10个村台社区全部分房到户。

东明县焦园乡党委书记张建国(右)和包村干部一起到村台社区检查督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山东把党的领导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建立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省级领导同志联系重点县、工作村制度,省市县乡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责任到人的责任体系。

  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广大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带领群众以钉钉子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在村里一天,就要尽一天责任,能为村民多做点儿事,就要去多做一点儿,这才是无悔的青春。”王洋是一名“90后”,被誉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2016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几年来走遍了村里的困难家庭,因人施策制定帮扶计划,带动贫困群众到扶贫车间务工获得稳定收入;在村里开展电商培训班,打通村里农产品销售渠道……“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在延续。我只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日子,我将终生难忘。”

王洋(左)在扶贫车间。

  “‘第一书记’是有任期的,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没有期限的。”为了帮助村里发展起可持续的产业项目,东营市农业农村局派驻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第一书记”徐化凌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因地制宜确定产业规划,帮助村里成立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设施果蔬产业园和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群众增收110万元以上。

  近年来,山东累计选派了5万多名党员干部任第一书记,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为了精准,努力努力再努力”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山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

  在滨州市惠民县清河镇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上,全镇每一户受助家庭享受的所有帮扶政策都能一目了然。这个由镇党委书记李赫谋划搭建的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在大数据助力下,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

李赫(左)走进直播间为清河特产代言。

  2019年,李赫调到清河镇工作,一上任他就对镇上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了贫困户基础数据不够精准、业务开展不够高效便捷等问题。如何改进?李赫想到了搭建大数据平台。

  这并非易事。清河镇组织两个工作组,历时3个月,走访了辖区内618户档内贫困群众和198户档外困难群众,采集照片1.5万余张,手写形成25万余字户情档案,录入大数据平台,形成平台的基础数据。最终平台囊括了扶贫类、民政类、残联、妇联、教育类等101项行业扶贫政策,并实现了自动分析比对,可以针对贫困户需帮扶情况提出建议。

  李赫介绍,为防止出现新致贫和返贫情况,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搭建了预警模块,定时调取所有农户医疗支出情况,对大额医疗支出平台会及时反馈给镇扶贫办,由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核实,对符合政策的及时纳入边缘易致贫或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精准帮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努力努力再努力!”这是梁山县韩岗镇刘庙村村民韩风英的微信个性签名,也是她不向贫困屈服不被贫困压倒的真实写照。

  2003年1月,24岁的韩风英嫁到刘庙村,和丈夫张广昌组建起幸福的小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7月,张广昌患上强直性脊柱炎,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到了韩风英的肩上。为了给丈夫治病,韩风英借遍了亲戚邻居,欠下了很多债。

  “当时真是走投无路了,多亏了扶贫政策好,给我家很多照顾。”韩风英激动地说,村里为丈夫办理了残疾人证,为全家办理了低保,从2014年开始一家人又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

  “摆脱贫困,不能光靠党和政府,也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干。”镇上组织贫困户免费学习面点技术,韩风英报了名学习炸馓子。学成之后,韩风英每天制作馓子到集上售卖。通过政策扶持和炸馓子的手艺,韩风英一家2016年实现脱贫。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山东坚持强化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93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6万个,年均带动119万贫困人口增收。

  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为脱贫攻坚增添动力,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二处处长王春义,近年来组织配电网规划人员,围绕电网补强、民生改善等科学规划农村电网,助力完成黄河滩区迁建配套电网建设、8654个省定贫困村和7276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最后432个村通动力电等重点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电力保障。

  “接续奋斗,传承脱贫攻坚精神”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以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代表的全省200多万名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两年前,刚从部队转业到济南市教育局工作的陈志,成为济南市乡村振兴服务队莱芜区三队的一员,在莱芜区牛泉镇5个帮扶村“扎根”。“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陈志说,服务队通过指导当地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鹿毛埠金银花、马小庄马铃薯、亓毛埠香椿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户、集体“双增收”。

  底子打好了,架子才能更扎实。虽然两年的驻村工作即将到期,但在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帮扶工作绝不停止。陈志表示,下一步,服务队将继续想方设法为帮扶村推销农产品,指导当地发展更多特色优势产业,真正让村民富起来、村集体强起来。

高维玉在葡萄大棚。

  “总书记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这几年,我们是这么干的,以后也一定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组织振兴的作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维玉说,沟东新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优化组织提升,联结周边4个村党支部成立沟东新村党总支,变“小支部孤军奋战”为“党总支抱团取暖”,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基础,同时不断完善乡村治理,创新“党建+扶贫”模式,成为全国的典型。

  与脱贫攻坚相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涉及面更广,标准、要求、质量都更高,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刘年(左一)在田间调查。

  “我们要以脱贫摘帽为新的起点,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锐意进取、接续奋斗,传承好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曲阜市扶贫开发办主任刘年表示,下一步,曲阜市将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特别是推进领导体制、工作力量、项目建设和考核督导有效衔接,建立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战鼓声声,催人奋进。漫漫征途上,全省上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交上一份乡村振兴的优异答卷。

  (参与采写:张晓帆 吕光社 赵国陆)

  说可喜变化 有未来可期

  ——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村民谈变化、话期待、开新局

  □ 本报记者 张文婷

  山东电信菏泽市分公司派驻郓城县玉皇庙镇梁集村第一书记 陈杰:

  梁集村旧的电力线路已经使用33年,严重老化,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一到夏季,变压器超负荷,农民家里的大功率家电转不动,另外没有动力电,村民想搞副业也难。今年春节前后,我们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了电力线路改造工程,升级完毕后,750户村民的生活用电不再发愁,发展经济也有了电力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鄄城县旧城镇北葛楼村“两委”成员 王世朝:

  以前住在黄河滩区,最担心的就是洪水把房子淹了。1981年,俺们不得不从河东搬到河西,在村里筑起的大房台上建房定居,然而还是没能彻底摆脱洪水。去年,我们家搬进了政府给新建的144平方米两层小楼,内心终于踏实了。现在岁数大了,种不了地了,八亩地以一亩八百元一年流转出去,加上偶尔打打工,老伴儿在家做点编织,一年的收入足够俺老两口过好日子了。

  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村民 段玉德:

  之前家里的主要收入来自种地和养羊,每年也就收入两千块左右,后来妻子因换膝手术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生活不堪重负。2015年,我想着承包一个大棚,但是资金问题是最头疼的,幸好县里给提供了5万元无息贷款,只要三年还清即可。现在贷款早已还清,大棚里主要种植黄瓜,收入每年稳定在5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南赵村第一书记 唐利:

  南赵村位于群山之中,曾是市级贫困村。过去村民喝水浇地只靠一口井,天旱时庄稼绝产,村民到几里外挑水喝。2018年起,我们村协调多方资金,在山中找水源打深水井,新建水池,把自来水管道铺设进了村,入了户,让山村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对于南赵村的村民们来说,改变的不仅是饮水,更多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希望。

  利津县明集乡王王村党支部书记 王春:

  以前我们村进村的路一直坑洼不平,尤其遇到阴天下雨,出行极不方便,老百姓一直盼着能修上水泥路。今年,我们通过利津县扶贫办、县交通部门、户户通工程补贴、村集体收入等多方筹集到56万元,现在5000平方米的进村路重修工程正在进行中,这个月底前就能修好了,到时候老百姓出门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

  禹城市房寺镇贾集村党支部书记 李希和:

  以前的村子跟现在没法比!之前村民们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一年收入顶多一千块。2016年前后,我们村搞起蔬菜大棚,大棚承包给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为农服务中心给村民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销售,现在一个棚少说也有6-7万元收入,拿出一部分上交给村集体,村集体也有钱办事了。现在村子的路更宽了,还建了三个健身广场。我们村现在正在规划乡村旅游,即将迎来一批北京的游客!

  宁阳县东庄镇北陈村村民 侯艳荣:

  之前的日子难过呀!家里大闺女患病,二闺女还在上高中,就靠俺对象打工挣钱。2019年3月,村里主动找到俺们,帮大闺女办了低保,又给俺安排了公益岗,负责村里的卫生,现在家里每个月多了两笔稳定收入,日子不再发愁。在村里打扫卫生、种花种树,眼看村子环境越来越好,俺内心觉得能为村里做点事也挺高兴。现在就盼着闺女好好学习,长大了回报社会。

  山东省供销社原派驻蒙阴县联城镇和恬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 田继康:

  和恬社区之前水利基础设施很薄弱,尤其是2019年的持续干旱导致村子里严重缺水,村民种植的桃子也因此减产,老百姓时常因为水闹矛盾。我们驻村工作队帮村里新修了一口150米深井,维修危井2口,并配套机房,修缮和新建灌溉水槽和部分管网。有了水,老百姓不再靠天吃饭,丰收有了保证。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王建 刘兵 张文婷 策划 姚广宽 刘江波 编辑 蒋兴坤 蔡明亮)

责编:于琳琳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