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革命英烈的红色足迹继续前行
··
6月8日,“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访活动在临沂启动。从临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到沂南沂蒙红嫂纪念馆,再到蒙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费县大青山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八百里沂蒙,每一座山头都留下了革命先辈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粉身碎骨浑不怕”的英勇事迹,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的感人故事,虽然时空转换,但沂蒙老区拥有的红色印迹却从未被时光抹去。
犹然记得沂蒙首个党支部的建立。1927年4月的一天,沂水城里的4个青年,王敬斋、鞠百实、邵德孚、张希周在鞠百实家的当铺里会合,在白色恐怖的高压时局下,几个进步青年的思想在这里碰撞闪光,最终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沂水支部在这里诞生,沂蒙大地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刻起开始点燃、扩散、燎原。到1943年,党员数量发展到6万余人,先后建立起鲁南、鲁中、滨海三个区党委和沂蒙、沂山、沂河、尼山、台枣、滨北、滨中、滨南等10余个地委,建立了沂水、蒙阴、费县、赣榆等32个县委,以及300多个分区委和遍布基层的党支部,自上而下形成了坚强严密的党组织网络,为赢得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
犹然记得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一声“派兵去山东”,党的一波波军政干部和八路军将士越黄河、过铁路,翻山越岭、边打边进,听从号令向山东进发,一边牵制敌人、持久作战,一边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沂蒙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不断巩固并逐步扩大,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建立了共产党第一个省级政权组织,成为与井冈山根据地、延安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并列的四大根据地之一。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其中120万人拥军支前,10.5万名革命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全国抗战大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犹然记得扭转华东战局的孟良崮战役。解放军舍弱打强、出奇制胜,“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砍掉了敌人一支最强的骨干力量”,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一举扭转了山东解放区面对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不利局面。孟良崮战役中,车轮滚滚,担架如林,英雄的沂蒙儿女已经觉醒,广泛动员起来,组织的支前民工大军、民工人数与部队人数之比达到3.7:1,涌现出“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妇女勇架火线桥,“最后一匹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的动人场面。“党为群众谋幸福,群众铁心跟党走”,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雄辩地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英烈的足迹仍在。踏着英烈的足迹继续前行,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重温峥嵘岁月,感悟沂蒙变迁,昔日老区已山乡巨变、处处书写着新的历史: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成为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4805.3亿元、增长3.9%,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强。伟大的沂蒙人民没有辜负革命英烈,英烈们心中的“红色中国”在临沂得到了充分实践。
面向未来,守牢“共和国是红色的”最大底色,“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更需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踏着革命英烈的红色足迹继续走下去,锚定“八个第一方阵”“六强六富六精”的发展蓝图,担当实干开新局、乘势而上求突破,在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新的时间历史中,不断创造临沂新的历史时间。(任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