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乡村振兴再谱新篇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永生 于霄雁 威海报道
孟夏之际,走进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广袤的乡村田野,一派生机盎然,麦浪滚滚起伏,一幅丰收的图景跃然眼前。
5月18日,记者来到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的家乡——文登区高村镇金岭村,村子不大,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在张富贵故居基础上建成的金岭村传承红色基因记忆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农具、一座座雕塑、一个个老物件等串联起了村庄历史和张富贵不平凡的一生。“我父亲张富贵1950年、197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伴着张富贵女儿张启荣的讲述,张富贵昔日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张富贵遵照党的号召,和本村五户农民组织了胶东解放区第一个互助组。这一年,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旱情,张富贵组织了5个打井队,在当地打井,摆脱了农民等雨靠天生产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互助组粮食大丰收。在张富贵的带领下,不仅本村农户组织起来,他还跑遍文登、荣成、威海、昆嵛四县30个村指导组织102个互助组。
张启荣告诉记者,父亲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党说翻地好,父亲就把地翻到膝盖深,党说打井好,父亲就打井,就一心一意听党的话跟党走。“那会儿种地没有化肥,我父亲就利用冬闲季节带头把土堆、草堆、粪堆混合起来造有机肥。后来知道用海沙铺在黄黏土地里可以增强地力的道理后,就带着我们到四里外的海滩搬沙。”回忆过往,张启荣感慨万千。通过压沙换土,深耕细作,推广小麦、玉米、地瓜等新品种,亩产量平均增加了100多斤。正因为粮食增产,他的互助组为支援抗美援朝一次捐献粮食3000斤。
时过境迁,劳模精神也早已融在了当地人的血脉里。当年张富贵带头先后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实现了村民的增产增收。如今张富贵的家乡高村镇,又创新型地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投资建成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镇域农业生产提供土地托管、农机服务、农安监管、庄稼医院、产品交易等10项基本服务,结合“一镇一品”开展产业服务,形成“10+N”镇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系列措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眼下,高村镇2万余亩小麦灌浆饱满,长势喜人,即将迎来收获季。张富贵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上,现在依旧在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如今,岁月更迭,劳模精神在文登大地依旧薪火相传。距离金岭村17公里的文登区张家产镇口子李村,同为全国劳模的共产党员王文水,用了40年时间,缔造了“8粒种子到百亿产业”的传奇。1981年,王文水和岳父王继振令8粒西洋参种子萌芽,西洋参在文登从无到有;此后三十多年里,没多少文化更没有实验室和科研设备的王文水凭着韧劲攻坚克难,掌握了西洋参种植、烘干、加工等技术,又毫无保留传授技术给别人。今天的文登,种植西洋参的农户已经达到3000多户,数万名从业者靠着一颗颗西洋参改变了生活,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20年11月24日,王文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说:“我总觉得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种植得到效益了,怎么地不能咱自己富,也得带着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咱才能高兴,才能觉得心里踏实。”
王文水是文登新时代劳动者的模范代表,而劳模精神也在文登大地继续传承。多年坚守生产一线的张桂林、热爱技术创新改造的尹伟宁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科技求创新、巧搭农消桥梁的王绕宇,不断研发创新、提高效率的夏卫东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务实奋进的奥文电机有限公司台钻装配班获得山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铸出“榜样力量”,推动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张富贵到王文水,文登“红色”土壤中培养出的红色基因,正在一代代文登儿女身上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