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丨山东多项改革举措全国首创
··
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是重中之重,具牵引作用。新常态下,我省强化问题导向,对准焦点,找准穴位,谋划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举措,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大批改革举措属全国首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向政府权力开刀,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我省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先手棋”。山东编制形成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三年共削减行政权力事项570多项,完成削减任务的96.6%。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由7371项压减到4096项,压减比例高达44.4%。在全国率先编制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比中央要求提前了一年。同时,加强对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开通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平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也作了清理规范,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一剂良药舒筋活血,“放管服”改革激发巨大潜力,经济发展呈现生机一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重磅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提出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政策措施,力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一体推进,有机结合,通过差异化和弹性化政策推进商品房、工业品、农产品去库存。效果很快显现:全省“三去一降一补”快速推进,2016年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全国第一,淘汰煤炭产能完成年度计划的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600多亿元。
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头羊”。为发挥其引领作用,我省制定了《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和系列配套政策,基本搭建完成国企改革的制度框架。构建新型国资监管模式,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社保基金理事会,18家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本共计181亿元完成划拨。出台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选定58户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逐步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企业监管模式,启动三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数字见证改革成效:截至2016年,省管企业资产总额、实现利润增速均创近5年最好水平,分别比2013年增长54.91%、127.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51%。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此,我省不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商环境优化,市场主体猛增,2013年以来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加297.4万户,比2013年底增长72.1%,全省市场主体发展到710万户。土地制度改革进展迅速,17市全部建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省级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动态联系制度已经建起,征地预存款制度正在探索中。同时,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修订山东省定价目录和政府定价听证目录,放开97%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定价项目削减了67%。
经济体制是否富有活力,金融改革是关键。三年多来,我省健全完善了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全省110家农商行全部挂牌开业,城商行分支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村镇银行达到126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债券融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2016年全省实现直接融资5794亿元,同比增长26.2%;上市公司新增17家,全省达到570家;境外上市公司达到99家,累计实现融资超过1000亿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推动挂牌企业对接省直投基金,已有246家挂牌企业获得7.4亿元资金支持;通过合作设立“科技板”“青创板”助推创新创业,中心挂牌企业增加到1811家,帮助挂牌企业累计实现各类融资303亿元。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加强整体框架设计,形成“1+27”的财税改革政策体系。通过“下划收入、财政分成、激励约束、明确责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励相容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初步形成。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压专项、增一般、转方式、强监管”改革快速推进,
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2013年压减72.4%。同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教育、卫生计生、交通运输领域开展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试点。在税收方面,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和资源税改革,实施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国税地税合作全面深化。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创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步伐加快,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健康成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启动,92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省供销社系统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以为农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土地托管服务圈,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可复制的服务模式,连续三年获全国供销社综合业绩考核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