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蛋壳头盔”,必要护具为何“碎碎平安”

··

  近日,媒体的一则报道再度让电动自行车头盔的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视频截图

  报道指出,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风险监测,采样60批次电动自行车头盔。结果发现,有46批次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符合率达76%;其中20批次无缓冲层结构头盔存在严重安全风险,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难以有效保护骑手头部。现实中,“蛋壳头盔”的危害已经显现。在一些电动自行车事故中,骑手之所以伤情较重,就是因为佩戴的头盔仅由一层塑料外壳、塑料骨架和束带构成,缺少了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层内衬。

△视频截图

  从超速、违章问题,到频敲警钟的爆炸燃烧事故,再到屡被提及的“蛋壳头盔”,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正越来越受重视。这一方面与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发展有关,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3亿辆,且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另一方面也与治理水平的升级有关,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对电动自行车加强安全管理,来发挥其满足公众出行需求的“正作用”,预防超速、违章、违规充电等“副作用”。如针对电动自行车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上海、海南等地专门立法,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来加以规范。

  除了“疏堵结合”之外,治理电动自行车还应注意运用整体性思维,将之置于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之下,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一,要全面覆盖。对于电动自行车,有专家提出要完善相关标准,还有专家则提出在总结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无论是健全标准,还是加强立法,都要注重“全面”二字,将电动自行车上牌、头盔安全标准、骑手规范、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的建设等皆纳入其中。其二,要同步推进。电动自行车治理的不少环节是相互关联的,如“一盔一带”守护行动和头盔质量安全的强化管理等,如果一个环节的治理跟不上,可能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治理效果,因此,要提升治理成效,必须全环节推进,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总之,治理“蛋壳头盔”,不能仅停留于提高头盔质量之上,而要将其置于整体治理的大框架之下,全面为电动自行车加上“安全锁”。

责编:高娜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