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迎丰收丨好“芯”种出好收成
··
大众日报记者 王浩奇 王兆锋 蒋鑫
小麦丰收在望,种子如何立功
好“芯”种出好收成
当前,我省小麦从南到北陆续开镰,丰收在望。山东是粮食大省,小麦产量长期居于全国前列,抓好“三夏”生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今年小麦收获、销售、加工情况,本报多路记者深入麦收一线,实地探访麦收情况。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王兆锋 蒋鑫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郭瑾 王恩标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
芒种过后的齐鲁大地,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6月5日午后,济宁市汶上县郭仓镇干河头村的种粮大户邢德国头顶烈日,蹚进麦田查看小麦成熟情况,挥手推一把麦穗,麦浪荡出好几米远。
“这麦浪越远,说明穗子越重越稠,小麦成熟得也就越好。”年已花甲的邢德国眯着眼睛说,“你看,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邢德国从12年前就开始包地种粮,尽管农机不断更新换代,但他种起粮来还得凭经验。不仅如此,他对小麦品种也是情有独钟:“我从开始包地就种‘济麦22’,直到现在从没换过其他品种。”在他眼中,“济麦22”抗病、抗冻、抗倒伏,而且抗逆性强,是一个传统优质稳产品种。
邢德国今年流转种植了810亩小麦,不仅自有各种农机11辆,还建有一座能存放2000多亩地产出粮食的仓库。“我不租用别人的机器,也不外出揽活挣钱,自己的机器干自己的活,干净利索,心里踏实。”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除去各种成本,每亩能纯收入400到500元,一年能有30多万元的纯利润。
新品种种出“新花样”
有人依靠“老传统”获得了稳定的增产,也有人开始尝鲜“新品种”。
经过几年的发展,菏泽市东明县丰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富硒小麦的种植规模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2万多亩。从去年开始,合作社近80%的土地换成了一种名为“新麦26”的小麦品种。“‘新麦26’属于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具有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等优点,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4个超强筋品种之一。”合作社负责人刘红力说,新品种小麦不仅亩产高于其他品种,麦粒也更加饱满。
6月5日临近中午,汶上县郭仓镇宋村41岁的种粮大户王金华刚从麦地里回来,连口水没来得及喝,就直奔济宁大粮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督战”。
“我种的‘藁优5766’小麦比普通品种的小麦早熟3天,所以不仅得常往地里跑,而且要时刻准备开镰收割。”王金华流转的1400多亩地中,有1100亩种的是强筋优质但相对不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藁优5766”和“济麦44”。因为新品种较“济麦22”等老品种稳定性差、风险大,所以他通过第三方服务公司济宁大粮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深加工企业签了订单农业合同,不仅规避了风险,而且收购价比市场价高5%-10%,合算起来,整体效益要比种老品种略胜一筹。不仅如此,王金华还把耕、种、防、收、储等环节全部托管给了济宁大粮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专业、周到的服务,让王金华的小麦产量比流转前散户种植高出5%-10%。
“我们不仅通过‘保姆式’生产服务,为种粮大户解决‘怎么种’的问题,还通过‘订单式’销售服务,解决‘卖给谁’的问题。”济宁大粮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王啟方介绍。
如何更好地推广新品种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有了好“芯片”,如何在更多农民中间推广,并让他们得到实惠?刘红力告诉记者,“新麦26”在保证了产量的同时,种子成本还减少了一半,社员们都愿意尝试种植。
同样思考的,还有汶上县农业农村局技保站站长郭延习。6月5日上午,他带记者来到县里的小麦试验田,32个新品种小麦各成一方,因成熟期不同,宛如一片黄绿相间的彩带。“这块是‘济麦22’,那块是‘济麦44’……”郭延习介绍,对比起来,“济麦44”更趋近金黄色,尽管旗叶长、麦穗稍小,但嚼起来更香更筋道。
“‘济麦44’是现在汶上县主推的小麦新品种,亩产较‘济麦22’低约50千克。”郭延习说,新品种市场需求大,但在推广路上也面临着不少障碍,比方说,种植风险相对较大、销售渠道不规范导致新品种优质不优价、订单农业对接难等。
郭延习认为,卖价影响收益,收益影响新品种推广,引入第三方托管服务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下一步,他们还将招引大型粮食深加工企业,以“龙头带基地”方式发展订单农业。
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十四五”期间,山东将重点聚焦种业“保、育、测、繁、推”五个关键环节,做好“资源保护、育种创新、企业培育、良种推广”四篇文章。“我们不但要吃饱饭,而且还要吃好、吃健康。我们不但要多种粮,还要种出效益来。”捧着一把颗粒饱满的小麦,刘红力信心满满。